《老子》是一本怎样的书,怎样读《老子》?长期以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统的主流倾向,是把它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哲学论著来读,而本书从全新的角度,为我们解读《老子》开辟了深远广阔的空间。该书以新的视角对《老子》进行解读,并对中西文化的经典著作《老子》和《》中隐藏的深义做了文化上的贯通与比照,作者循着原著的章落,精释其义又不受拘束,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睿的洞察力,挥洒着自己的人生感言、生命之悟以及对社会独特而善意的主张。文章深入浅出、富含人生理趣。此书除了对提高和加深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识与理解有所帮助之外,也不失为现代人寻求生命的成长和心灵自由,提升生活品位的之作。
荀子是先秦以来大部分儒家典籍的重要传承者,他的哲学著述后人名为《荀子》。荀子善为《易》、《诗》、《礼》、《春秋》,李斯、韩非、浮丘伯皆为受业弟子,在战国末期名重一时,而《荀子》一书也流传极广,向为儒者所推崇,是解读和总结先秦思想的作品。???林宏星编著的《精读》分析了《荀子》一书中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分析过程中将这些理论和概念与作者眼力所及的海内外学者之相关研究以及国外重要哲学思想进行对比,阐发荀子思想精微,以期读者对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乃至中国文化有所熏习和激发,是研读《荀子》非常值得参考的力作。
福建自宋代起,由於經濟迅速發展,帶動文化、教育事業全面進步。而官學、私學的發達,閩學的創立與傳播,科舉的興盛,以及雕版印刷資源的豐富和水上交通運輸的便利,都促成福建刻書業的快速崛起。福建建陽隨即與浙江杭州、四川眉山並列為全國三大刻書中心。這種興旺景象在元代得到持續發展,並一直延續到明末。宋元時期的福建刻書以其刻書數量多,行銷範圍廣,影響整個中國乃至周邊國家。宋祝穆云〔(建寧)麻沙、崇化兩坊產書,號為圖書之府〕;气葉夢得言〔福建本幾遍天下〕朱熹也稱〔建陽版本書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气宋元之際熊禾亦謂〔書籍高麗日本通〕。從這些文字中不難想見當時的盛況。宋元福建刻書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其中的精華部分如:泉州州學刻《禹貢論》,蔡夢弼刻《史記集解索隱》、《杜工部草堂詩箋》,魏仲舉刻《新
《白沙心学》由刘兴邦著:白沙心学是明代哲学家陈白沙创立的新的心学哲学形态。白沙心学以“自得之学”为核心价值,以心与理的关系为基本内容,强调心自得于道,自得于理,形成了“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外合一、心理合一的新哲学思想体系。白沙心学内外合一、心理合一的心学思想体系,既不同于程朱理学“是外非内”、心理为二的理本论思想体系,也不同于陆九渊心学“是内非外”、心理同一的心本论思想体系,它是明代哲学发展链条中新的心学思想路线。白沙心学“内外合一”的新“心本论”哲学思想体系了程朱理学“是外非内”的“理本论”思想体系与陆九渊心学“是内非外”的“心本论”哲学思想体系,它是对程朱理学“是外非内”的“理本论”与陆九渊心学“是内非外”的“心本论”的综合与创新,从根本上体现了白沙心学的本质特征和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译自业内负有盛名的美国《东西哲学杂志》晚近十年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虽然每篇论文的关注点不同,单都涉及道德哲学与儒家传统这一话题。代表着英语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的成果,值得学人参考
由吴立群编著的《吴澄理学思想研究》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出发,着眼于吴澄理学思想发生的深远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儒家道统学说的演变为考察起点,力求清晰地阐述吴澄理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整体地把握其思想脉络,全面和具体地揭示吴澄理学思想所具有的内涵和特征,并试图通过对吴澄理学思想研究这一个案,管中窥豹,体认理学的核心话题,以及这些核心话题的逻辑发展及其内在联系,对吴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出实事求是的说明。
《日本古钞本综合研究·从钞本到刻本:中日文献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论语·里仁》篇三考、释《论语》中的“直”、兼及“亲亲相隐”问题、由出土本看今本《论语》校勘、杏雨书屋藏《论语》残片三种校录及研究、《汉志》“论语类”文献构成舆《孔子家语》的相关问题、廖氏世彩堂本《论语集解》平议、宋元《论语》释音本考略等。
本书以儒家“《诗》教”史为背景,从教育史的角度,对南宋教育家朱熹的“《诗》教”思想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朱熹的《诗经》研究与《诗经》传授的关系,对朱熹既集前代大成,又进一步开拓创新的特点作了深入发掘,并展示了宋代“疑经辨古”思潮的风貌,以及宋儒集成创新的精神;其次,对代表朱熹“《诗》教”思想的《诗集传》,从经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朱熹“《诗》教”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是对朱熹教育思想研究的拓展,也是对中国传统经学教育研究的深化,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同时,也帮助人们具体、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给予今天的教育探索以启示。
《卜子夏考论》系统考证了子夏及其“西河党派”作为孔门正宗嫡传的历史地位。作者广泛搜求传世古籍、出土文献、地方志书和族谱家乘等所有有关子夏的资料,并由中辨讹求实、去伪存真、钩玄提要、缕析条分,深为全面地研究了子夏其人、其事、其学、其行,考论他对孔子教育思想作出了怎样的总结和传承,为读者勾画出“这一个”经作者价值判断后认定为真实的孔门高足卜子夏。
本书将秦朝和汉初八十年界定为思想史上的“后战国时代”,围绕皇权主义理念生成,对后战国时代的思想秩序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和梳理,从而提炼出三个基本思想命题:“天高皇帝近”、“诸子皆王官”、“道术为天子合”。这样,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具有独值的观念时代的总体轮廓就被清晰地勾画出来了。它标志着,在皇权的强力塑造和规范下,一种广泛意义的政治——思想共识逐渐成型,由此奠定此后中国思想史的长程走向,并构成中国思想史的基本脉络。
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等级制度历史的文明,对于人的观念会包含“平等”的成分吗?作者聚焦于先秦时代中国思想家对“人性”的看法。作者区分出成年人和孩童两个阶段。作为成年人,在评价意义上人与人由于德性有高低,所以不可能获得平等的对待;但在人之初,所有人都具有人类普遍的特质,从描述意义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同样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论道家和儒家都分享这一共同前提。由于这一观念,直接产生了中国主流思想对于教育和楷模的高度重视。因为人天生是平等的,所以通过教育和树立楷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就理想人格。这一观念在先秦之后成为中国人建构社会和社会控制的重要内因。
本书是对孙应鳌相关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点校,真实反映其创作全貌。孙应鳌在理学、文学和教育学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较多的作品传世。其主要内容包括:淮海易谈;四书近语;左粹题评等。
本书较为全面地调查了清代围绕《孟子》的专著,统计了其年代分布和内容分布,探讨了所采用的各类著作体式,分别介绍、评价了清代六个时期内《孟子》学著作的概况和重要著作。本书以辩证法在人文学科的进展为理论准备,总结清代《孟子》学著作在思想上和学术上的积累、创新以及因袭、重复,分析其与同时期以及前代特别是宋元明种种思想观念、学术形态的联系,评价了清代考据学的治学方法。本书还对经学诠释的基础理论作了有益的探索。
《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主要从先秦史和考古材料角度切入,围绕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代中国各地关于龙、凤的文献和考古材料,结合先秦史的历史背景,考察了新石器时代从早期石堆龙到红山玉龙、濮阳蚌塑、东部滨海区域鸟夷文化圈、二里头绿松石龙、铜牌龙、殷代卜辞所涉凤鸟信仰、铜器所见龙纹的世界观,以及西周、东周伴随政治文化变迁,龙凤文化的各种形态。最后,从思想史角度考察了东周时代中国“轴心突破”大背景下龙凤文化含义的变迁,最终从巫觋的世界观中脱离而出,成为儒、道、墨等诸子人文观念中的象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