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是本书作者津巴多教授继书《心理学与生活》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地总结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你是如何影响他人,反过来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性力量所影响的。本书包括了社会影响的所有内容:说服,依从,从众,认知不协调和自我归因,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卷入,偏见,非言语交流,甚至阈下影响。 本书既可作为社会心理学高年级及研究人员的教材和参考书,同时,因其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写作风格,更因其主题鲜明、广泛的实践特点,所以也适用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新闻、外交、管理、市场营销、文化、宣传等工作的人,还包括所有关注自己和社会的人。
《元始女性是太阳:“青鞜”及其女性研究》介绍了1911年秋天,平塚雷鸟与一群知识女性创办了《青鞜》杂志并成立了“青鞜社”。《青鞘》杂志存续5年间,不仅促进了日本女性的自我觉醒,为日本女性的自我表现提供了舞台,而且为近代以来日本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女性意识”、“性别意识”、“女性味”、“男人气”,这些词语在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它同中国“现代性”和“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它对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男男女女有何意义?旅美学者王政以跨文化女权主义视野和后结构主义方法,剖析这类常见词语所蕴含的复杂社会文化意义,揭示社会性别话语的变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密切关系。本文集以对文化两栖者个人经历的回顾、评点社会文化景观的散文、学术论文、讲座报告等多样体裁,深入浅出地介绍女权主义核心概念,展示女权主义学术在国际学界的发展概貌,也记录了作者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在中国发展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文化,包括社会性别文化是人的建构,这同时又塑造了文化中的人。多一种分析文化建构的工具,将有助于我们的增强抵抗强势文化控制的能
《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既是对这一空间转向的追根溯源及影响探讨,又是把理论研究扩展到实践方面的一个努力。我们如何思考空间、如何思考诸如地点、方位、景观、建筑、环境、家园、阐释、区域、领土和地理等相互关联的有关概念?相信掩卷之余读者自会有所心得。
《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性建构》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深入思考人的活动及其存在的公共属性及其组织方式共同体问题,它回答了“现代人类公共生活何以可能”等诸多现实公共性问题及其理论基础,不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同时对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具体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