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许多史料记载的清军入关后的两大暴行,而产生这些暴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个历史之谜。《嘉定忠臣--十七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作者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斯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邓尔麟运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中外研究资料,从理性、客观的角度,以明末嘉定侯氏、黄氏家族的儒士为中心,全面解读明末清初文人儒士在清军人关后作出抵抗抉择的深层次原因,即他们的生平,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他们的科考和任官经历、思想和交际、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原因,为我们揭示了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另一个真相。
“三线建设”这个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因为保密,不能见于报端。他是国家60年代特殊时期 的产物,共有400多万人,分别在中西部13个省、自 治区,以“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为时代背景的号召下,参与这场声势浩大的祖国建设 。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 攻势。 《三线记忆——一个火热年代的烙印》作者李杰 ,以记者的身份历时11年,走访数十家曾经的三 线工厂,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他们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 真实生存状况。
无
《反馈模式的延续与变迁:一项对当代家庭代际支持失衡的再研究》旨在通过对代际支持失衡问题的研究,探讨在成年子女与父母依然保持紧密关系的“传统外表”之下,代际支持的文化逻辑和行为逻辑与传统反馈模式相比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导论、研究设计、代际支持观念的现状、代际支持行为的现状和逻辑、文化价值观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