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这个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因为保密,不能见于报端。他是国家60年代特殊时期 的产物,共有400多万人,分别在中西部13个省、自 治区,以“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为时代背景的号召下,参与这场声势浩大的祖国建设 。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 攻势。 《三线记忆——一个火热年代的烙印》作者李杰 ,以记者的身份历时11年,走访数十家曾经的三 线工厂,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他们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 真实生存状况。
本书收录了作者讨论商品经济、市场理性和社会公正的二十篇论文。他在自序中称,这二十篇文章大致反映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学术与心路里程。他坦言,这个旅程是从八十年代的问题研究到九十年代的主义议论的过程。这二十篇文章构成了秦晖自己所云“问题—主义—问题认识”循环中的一环,而贯穿其中的是对自由的价值关怀。秦晖先生将这二十篇文章置于三个标题之下,即“古典商品经济与古代社会”、“市场理性如何实现”和“市场、改革与公正”。部分的七篇文章是研究问题的成果,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汉代的商品经济。表面上看来,它们与自由无关,实则在严谨的学术叙述之下,秦晖先生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他的关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文章是所谓的“主义”部分,直接围绕着自由和公正展开。除自序中的扼要心路介绍之外,作者
以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为例,本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经历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在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脱嵌”的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时代自然与人处于互相嵌入的关系,融合渗透为一体。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和整体性的一种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国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话语影响,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分裂和对立起来,自然沦为人类作用于其上的客体。我们看到,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强调用集体力量“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个体为单位“对自然的理性规划和利用”,抑或是新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语境下以国家项目的形式“对自然的拯救”,都是属于“自然的脱嵌”的不同形式,而这也正是造成草原沙漠化等生态悲剧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以位于毛乌素沙地北部的B嘎查为例,本书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建国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经历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在长期的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脱嵌”的概念。笔者认为,传统时代自然与人处于互相嵌入的关系,融合渗透为一体。蒙古包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和整体性的一种表征。然而随着现代国家日益直接和深入的治理和主流话语影响,自然与人的关系变得分裂和对立起来,自然沦为人类作用于其上的客体。我们看到,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强调用集体力量“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个体为单位“对自然的理性规划和利用”,抑或是新世纪以来环境保护语境下以国家项目的形式“对自然的拯救”,都是属于“自然的脱嵌”的不同形式,而这也正是造成草原沙漠化等生态悲剧的思想和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