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蒸蒸日上的国家,都拖曳一段并不轻松的历史? 城乡只是定居的场所,还是个体可以自在流动的公共空间?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贡献了跨越时代的思想者,产生了民族文化的传灯人,孕育了当代文明的承担者。毫无疑问,历史很少像1949―1999年的中国这样密集、紧凑,这半个世纪的中国是东方式变革直接、集中的地域,也是社会进步力量充分发展的国度。 本书记录的是近距离的、现在完成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史,回顾、凝视、思索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众生活状态,为将来 长时段 的历史叙述提供了一份文图资料,为更周到的当代中国生活史书写胪列一份索引。本书从1949 1999年50年间的近200幅老照片中,提取若干社会生活史关键词并加以阐释。它杂糅了自然风貌、文物保护、旧城改造、工业地理、农村政策、商业布局、民俗演变和居住形态等具体内容,将 历
《失控》这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物之一,这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SNS的今天和未来。《失控》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本书主要述了自18世纪至20世纪末三百年以来,中国家族从老衰败的封建末世向现代社转型期间的演化过程中,其观念文化方面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变化,其家族形态和组织形式演变的轨迹。面对三百来的社会巨变,古老的家族为适应会的发展,无论在家族观念、家族文化,还是在家族的组织形式上都不断作出重大变革自我调整,直至今日,古老的家族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家族组织和宗教亲会遍布于海内外华人社会。有鉴于这一中国社会的独特文化现象,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家谱、族谱和县志,并利用了许多田野调查资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手资,在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家族的现代走向提出了自独到的见解:近现代家族的政治功能极大地衰退,其社会功能充分显示出来,家族与政治分离、与政府分离,是20世纪以
《东方早报》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是目前影响力的书评媒体之一,上海书评选萃系列为该刊五周年精选集,共有八本:《画可以怨》《穿透历史》《都是爱书的人》《国家与市场》《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似是故书来》《兴衰之叹》《流言时代的赛先生》。艺术科学、苏东往事、藏书访书、经济社会、社科人文,你能想到的作者,你能读到的文章,尽在于此。 《兴衰之叹》精选了《上海书评》五年来涉及苏联—俄罗斯、东欧的访谈及文章,不仅汇集了诸如金雁、金重远、吴伟、王晓渔等名家对苏联—俄罗斯和东欧历史的思考,还为进一步了解末代沙皇、中欧价值、冷战中的苏联等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探讨了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农业市场和食品工业中小农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它指出,小农境地的特征是为追求自主性而进行斗争,并创建和开发一个自我控制的资源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作者坚定地指出,小农阶级远没有衰落或消亡。恰恰相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再小农化过程。作者通过横跨30年时空的研究,为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提供了性的、发人深省的洞察。
本书精选了长沙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栏目《总编辑调查》2020年以来的热点文章,分为乡村国是、创新驱动、院士来了、产业风云、人民至上、区域合作、以文化人、强基固本八个部分,通过对长沙这个城市样本进行深度调查,讲述了高质量发展故事。这一篇篇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思想、有态度、有品质,可感可知,有血有肉,既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实践,也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主管领导郑天翔同志1952-1958年间的日记,它以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的独特视角,翔实记录了北京现代城市规划起步阶段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大量项目、工程、会议、事件和人物等重要史实,以及1953年、1957年和1958年三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和决策的过程,首次披露一大批鲜为人知的往事与细节,生动再现了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为官方史料的补充,可供城市规划史、建筑史、城市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研究参考,以及关心首都城市工作及城市发展问题的人士阅读。
《高拱研究三编》是明代中后期政治家和思想家高拱研究的论文集,收录论文22篇,设置生平与思想、探索与争鸣、回顾与展望、书序和附录五个板块,分别就其生平事迹、学术思想、靖边功绩、辩诬正名、研究概况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辨析和评论,以彰显其学术贡献,还原其历史真相,把握其研究动向。附录部分辑入与高拱密切相关的王廷相和吕坤等思想家的研究篇章,旨在厘清高拱思想形成的学术背景和发展脉络。《高拱研究三编》是有关高拱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本书通过对若干城市群的实地考察和规划研究,探讨了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动力机制、基础理论、基本框架、发育程度和空间配置格局,定量评估了中国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结构的稳定程度、紧凑程度、交通可达度、产业联系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系统总结了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建立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计算实验系统,提出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模式及能力建设重点。本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群、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生态型城市群和低碳型城市群提供了定量的科学决策依据,对推动中国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各级城市发展与规划部门、
聚焦中国农村改革,讲述农村悲欢离合。40年,200多个故事,200多个镜头,写就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史记”。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农村1978—2018年这40年间的巨大变化。书中收录了作者在农村调研期间拍摄的多幅照片,其中很多在中国新闻摄影评比中曾获得奖项。这些有着独特视角的照片和文字,真实记载了中国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日常起居,展现了中国农村40年来在经济体制、社会生态、乡村面貌、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广大民众带来的红利。
知识分子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自有文字历史以来,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都不可没有知识分子的重要促进作用。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出成果,在党中央“科教不国”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知识分子的作用必将大大发挥。然而,中国知识分子在当前和未来的国家与社会发展中,其所能发挥的作用究竟如何?在发挥作用方面,中国知识分子是否存在一定的主观和客观局限性?历史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现实的形势条件需要研究、回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学术研讨,做出比较确切的评估,不但是现实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本书稿是作者2012至2017年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变迁(项目批准号:12BFX014)”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是作者从事人权学术研究二十年来的第七部人权专著。本书稿先从通过理论上通过实证,分别考察与分析了现代与当代中国人权研究整体状况,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与比较两个时期人权研究的人权知识生产背后所折射的机理与特点,为进一步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加强人权研究、实施我国人权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为提升与表达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以及国际的影响力,贡献学术界的智慧。
《济南城市文化通论》通过七个部分来展示济南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特色。首先,勘察依靠中华泰山、挽揽中华黄河、携挎南北运河、拥抱东方大海、面向中原大地、天下泉城、齐鲁都会之济南市特有自然山水形胜对其城市文化品质、风貌、特色构成的重大影响。济南的自然形胜可谓得天独厚、钟灵毓秀。为了展现上述内容,《济南城市文化通论》设济南的地理风貌,泉水文化——济南城市的胎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三个章节,重点梳理济南泉水文化的发展过程,探索济南泉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所着眼的角色概念是联结社会与个人、用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的中心概念。而作者用角色概念将这一特质巧妙地引出,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之间,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作为中间项.据此设定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分析模型。根据这个分析模型,作者可以分析角色的结构化过程。…… 对于作者的这样一些性的着眼点,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 相信作者的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历史学研究贡献良多,就像它给日本的青年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研究做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