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构学是机械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方向,是设计和开发各种现代机械装备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基础,是机械发明创造的源泉。《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是一部反映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及学科前沿的学术著作。 《机械工程前沿著作系列: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全书分为四篇共11章。篇为引言篇,包括邹慧君先生的人生感怀以及莫逆之交的历史回想。第二篇为现代机构学研究的战略思考与学科前沿,其中中国机构学发展的战略思考包括中国机构学研究的认识与思考、中国机构学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并联机器人、变胞机构学、一般机构学的研究进展与思考等;现代机构学学科前沿包括混联机构、齿轮机构、变胞机构、凸轮机构及复杂机构设计。第三篇为现代机械系统设计与创新,包括设计科学与现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形态。
《我是农民工--东莞打工生活实录》是一本关 于制造业农民工打工生活实录的图文书。全书以作者 占有兵16年的打工经 验为依托,以制造业农民工打工生活的空间为主线, 结合生命周期次线索,零距离记 录农民工的打工生活。从系统拍摄图片开始,作者用 了6年的时间,通过记录、访 谈、反思、写作,比较完整地记录下制造业农民工的 常态生活,同时保留了农民工在 各种常态生活下的本我情绪。
《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家》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等质性方法来深描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从个体化的理论视角分析上海家庭的多元和流动背后的逻辑,展示个体、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了个体家庭(iFamily)的概念,强调以个体为中心但受制于社会条件而代际关系紧密的家庭模式。作者认为今天中国的家庭变迁并不在于从主干到核心这样一种转变,而是在于年轻一代逐渐脱离了家庭主义,每个个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界定家庭,在自己的利益上选择和决定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传统和社会变迁以交织的方式影响着家庭结构和内部关系;而个体的选择和决定并非是自主决定的,它是在具体的语境下与相关家人的互动、协商、妥协中形成的。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性和社会相关性的自由以解释特权,在那里,对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认也引起了对于正义的含蓄的解释。尽管马克思将这些规范看作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许马克思对这个历史给予了一种过于狭窄的“西方的”解释),但我同样将马克思归于强调人的自我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马克思又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路,他强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于个人和共同体兴盛的必要性。随后我指出,这些不同的能动性条件可以根据一个被扩展的人权(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
本书收集了14个的本土社会工作案例,覆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不同方法,集中展现了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我们邀请了5名香港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案例进行翔实的点评。5位老师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也了解本土情境,他们的点评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理解什么是的社会工作实务。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性和社会相关性的自由以解释特权,在那里,对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认也引起了对于正义的含蓄的解释。尽管马克思将这些规范看作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许马克思对这个历史给予了一种过于狭窄的“西方的”解释),但我同样将马克思归于强调人的自我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马克思又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路,他强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于个人和共同体兴盛的必要性。随后我指出,这些不同的能动性条件可以根据一个被扩展的人权(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
为进一步促进都市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多年来都市文化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拓展都市文化研究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都市文化研究文丛”,以学科分类编选。陈恒主编的《都市社会学》主要选编学者以汉语发表(或出版)与都市社会学有关的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底层群体研究》包含了多个以底层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实证研究。研究显示:一方面,底层群体作为转型期各种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正面临着相应的社会压力,产生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底层群体正在逐步走上社会舞台,成为影响今后社会持续转型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党校教育规律探索》较系统地反映了四川省委党校在研究党校教育规律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比如对党校教育规律的界定、对党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的概括、对党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规律和具体规律的表述,以及党校教育总体布局整体推进规律的提出等,颇有新意,对我们深入研究党校教育规律是很有启迪的。书中收录的包括中央党校老领导老专家在内的四篇党校教育规律访谈综述,以及部分地方党校领导和专家笔谈党校教育规律的文章,广采博收,博采众长,熔诸家成果于一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党校系统党校教育规律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由吴晓刚主编的《因果关系模型》由五种讨论因果关系模型的小册子组成,分别是《非递归因果模型》、《用面板数据做因果分析》、《中介作用分析》、《多层次模型》以及《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因果关系模型》主要介绍社会学研究方法之一,即因果关系模型。因果关系模型是社会科学研究中较常用的分析模型,该书通过介绍非递归因果模型、适用于因果分析的面板数据,对数据分析中常见的变量的中介作用进行阐述,对研究中普遍出现的多层次效应的使用进行讨论,以弥补普通二乘法在研究应用中的不足。作者还向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与多层次增长模型相关的、社会科学量化应用的新方法——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学习因果关系模型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