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人类学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FeministTheory)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纳入人类学研究,并从社会性别这个视角进行人类学研究,弥补了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偏颇和不足。作为文化人类学里的一个分支,女性主义人类学有其专门的理论和发展轨迹;研究者在提出问题、发展理论概念、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资料、归纳概括并分析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把社会性别放在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上,关注对一个社区的男女(尤其是妇女)而言,社会性别制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并对社会文化中所有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进行反思、批判,包括吸收多学科和跨文化的知识和方法,重新探析并估量妇女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中的作用、贡献、成就,纠正人类学研究中对妇女的偏见、忽略和刻板印
《中国朝医学妇科学卷》共分分绪论、正文(12章)、附录。《中国朝医学妇科学卷》对推动中国朝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促进朝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将中国朝医学事业发扬光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脱离近代中国乡村史惯有的“概念化”书写方式和单一的学科意识,一改过去单一论域的思维定式,转向多维度的全方位透察,从“旁观”到“贴近”,融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法制史、年事史等学科于一体,突出社会历史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独创的历史人类学方法,从乡村社会因有的乡土概念,如村界、村籍、家产、家业、家计、田面、田底、宗祧继承、族产等层面展开论述,全面地再现了中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演变的历史过程。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重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介绍,介绍了新中国世界民族学科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此外由于中国的民族理论最初引自苏联,对于苏联的民族理论及其讨论也进行了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民族理论。下篇为具体研究世界民族的成果,包括世界民族的人口与分布、人种的构成、语言分布、宗教信仰以及世界民族关系从原始时代到当前的发展状况,同时也驳斥了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研究”丛书共4本,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本体论形态的理论辨析,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并提供了一种新答案。这种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的研究方式,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本书为“比较文学与文艺学丛书”之一,复活了早期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维传统,展现出这粒起初并不起眼的理论种子在20世纪名家如普列汉诺夫、考德威尔、巴赫金、法兰克福学派、威廉斯、卡冈、费歇尔、卢卡奇、阿尔都塞学派等文论中结出的丰硕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