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甘露(1)》收录了通过蒙医互动心理疗法治愈或受益的50例病患者的汇报,这是作者纳贡毕力格本人创建该疗法以来,十几年行医实践当中治愈或受益的上万患者中一小部分比较典型的病例,他们当中有晚期癌症患者、牛皮癣患者、类风险性关节炎患者、抑郁症患者及足以令现代医学措手无策的病患者们。为了便于读者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每一个人的汇报后面都有作者本人所做的点评,对一些有必要的病患者进行了后期随访。 在每一篇汇报后我们都附加了作者本人认为对读者心身健康有益的,从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健康小知识》。读者通过认真阅读《心灵甘露(1)》,可以得到的心身治疗效果,它是蒙医互动心理疗法五种治疗模式的补充和延续。
《心灵甘露(1)》收录了通过蒙医互动心理疗法治愈或受益的50例病患者的汇报,这是作者纳贡毕力格本人创建该疗法以来,十几年行医实践当中治愈或受益的上万患者中一小部分比较典型的病例,他们当中有晚期癌症患者、牛皮癣患者、类风险性关节炎患者、抑郁症患者及足以令现代医学措手无策的病患者们。为了便于读者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每一个人的汇报后面都有作者本人所做的点评,对一些有必要的病患者进行了后期随访。 在每一篇汇报后我们都附加了作者本人认为对读者心身健康有益的,从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健康小知识》。读者通过认真阅读《心灵甘露(1)》,可以得到的心身治疗效果,它是蒙医互动心理疗法五种治疗模式的补充和延续。
本书按照历史脉络铺展开来,将建水紫陶业进程分为了技艺孕育期、工艺诞生及风格成熟期、国家体制下的工艺美术陶生产发展期与当前以生产文化陶为主的转型期。本书认为恰恰是围绕文化的与技艺的二元差异原则,制陶群体构建起了一个紫陶生产制作场域。不同时期、不同的制陶人在形塑与颠覆该场域的过程中,相互间因技艺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社会资本占有量的不同,而进行着互动,从而使建水紫陶工艺得以延续与再造,突出表现为陶器造型与装饰风格随着时代发展而微变。
在李光庆编著的《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中,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支,用影视的方法记录和描述人文世界,用影视来书写、传播人类学知识与理论。影视人类学,如果可以类比的话,与人类学一样都依赖踏实的田野调查,它的田野调查就是影片的拍摄。在拍摄之前的准备工作类似于文学创作的深人生活、采风,直接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与理论,影片的拍摄归为艺术创作似乎更为合适。因此讨论影视人类学理论时,影视艺术理论挥之不去。
仪式理论与实践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表现出对仪式的独特认知、理解和解释,人类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也在仪式研究中得到反映。一些的人类学家都在仪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并与他们的学术主张相辅相成,泰勒、弗雷泽、范.根纳普、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克罗伯、列维一斯特劳斯、利奇、埃文斯一普里查德、弗斯、古迪、特纳、罗萨尔多、道格拉斯、洛伊、拉帕波特、贝尔……。早期英国人类学中甚至还有一个学派叫“神话仪式学派”(学派)。仪式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国际学术界还有仪式研究的刊物——《仪式研究》。本书是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仪式领域进行研究的部专著,集谱系梳理、学理依据、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田野案例及作者独立见解为一体。
《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以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阐释为切入点,选择侗族传统民居从建造到使用全过程所隐含的象征表达作为研究内容,采用象征人类学研究范式与分析框架,通过对核心田野点——广西桂林市龙胜县乐江乡宝赠村的深入调查,以及其他侗族聚居区的广泛考察,分别从建造仪式、空间格局、象征符号、象征秩序和观念意象等多个层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侗族传统民居表征空间形成的实践脉络,以及民居空间意义的表征方式,并在反思了现代背景下侗族民居空间文化表征的演化趋势与重构价值。
浙江是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发祥地,浙江大学是敦煌学研究的重镇。为总结浙江大学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的成绩,《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拟收录以浙江大学为主的浙江籍学者的丝路敦煌学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其中姜亮夫、蒋礼鸿、潘云鹤、黄时鉴、张金泉、郭在贻、卢向前、计翔翔、戚印平、张涌泉、刘进宝、许建平等12位是浙江大学的学者。施萍婷、齐陈骏、朱雷、樊锦诗、项楚、柴剑虹等6位是浙江大学的兼职教授。贺昌群、方豪、向达、常书鸿、王勇、黄征、王惠民、余欣等8位是曾在浙江大学工作、学习的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夏鼐、王仲荦、潘絜兹、王伯敏、常沙娜、陈践、黄永武、徐文堪、吴丽娱、董志翘、赵丰、冯培红先生,是浙江籍的丝绸之路敦煌学者。《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为夏鼐卷。《丝绸之路考古
本书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互嵌式社区”向“互嵌式社会”的转变为研究理路,对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民族团结的生成和表现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宁夏、内蒙古、四川、广西和陕西等地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传播和并存的现实为基础,重点讨论了扶贫工作中的民族关系、互嵌式社区的交往与心态、民俗交往中的地区性、乡村天主教与村落生活等问题,试图为书记在会议报告中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本书共分十四章,包括宗族复兴与乡村治理的重建;宗族结构与村落政治;宗族制度的变迁与调适;宗族历史与族群互动;宗族组织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宗族冲突与族群意识;宗族发展与族群的文化整合;宗族文化与族群认同;客家民居与宗族文化;科举业与宗族发展;民间信仰与族群边界;“契哥”习俗与宗族原则的适应弹性;经贸发展与宗族复兴;自然环境与族群变迁等等。通读之,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人类学式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是具有丰富田野调查经验的学者,他们通过长时期的蹲点式的实地考察,对各自研究的社区历史、文化与宗族社会有着较深刻的认识,搜集和掌握了一大批文献材料和访谈材料,使之论之有据。二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本书虽然以华南地域为名,然而无论是在本书的前言还是各章内
由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的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而广的资产阶级政党,曾在全国单独执政22年。国民党在其发展过程中,承袭历代民族思想,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族观,构建了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涉及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内容,制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