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 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 农业革命 城市革命 国家起源 等关键节点 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着重论述了文学作品中小说人物性格的二重性与多重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过于单一化,基于教化的目的,正面人物写得好,反面人物写得坏。这种扁平形象既脱离生活真实也背离人性真实。《性格组合论》作者对人与文学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并论证了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阐述人性是极为丰富的内在世界,性格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系统。而性格运动则是一种双向逆反运动,它既是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本书还从人物塑造的审美角度对世界小说史和中国小说史进行考察与评价,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影响深远,是1986年中国十大畅销书之一,曾获“金钥匙”奖。
本书以古代女性这一特殊文化群体为线索,广泛辑录历代女子生活、劳作、婚姻、爱情、才品、著撰等方面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传统闺阁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视野广博。全书凡7卷7部26目,传世名篇如《王昭君传》、《赵飞燕外传》、《莺莺传》、《春梦录》、《婚杂仪著》、《悦容编》等在该书中均有收录。其形式包罗万象,含传记、小说、诗歌、辞咏、序传等各种体裁,内容亦真亦幻、亦虚亦实,资料性与可读性共存,具有珍贵文史价值。
盖瑞·祖卡夫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切入,运用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对人类心灵的进化、灵魂的价值以及个性与灵魂相联结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进一步阐述如何开发心灵与智慧的正能量,改变负面的消极情绪,提升自身的潜能。
这是一部引经据典、篇幅庞大的学术著作。作者汉斯·利希特是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英译者约翰·亨利·弗里兹曾翻译过数部希腊、罗马古典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劳伦斯·道森在出版前曾对译本做了重要的编辑工作,包括配插图和增加索引。这部著作援引大量古希腊文学、艺术、历史作品中关于性爱和情色的记录,详细而生动地展现了渗透古希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两性关系和性生活状况。
《人物志》就是三国曹魏政权后期人物刘劭撰写的一部专门研究人才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德和才、兼才和偏才、英和雄等概念,探讨人的内在修养、性情与外显能力及行事风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独特视角。它是一部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业和政治融于一体的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才学和对中国人心理测量方法的基础理论框架。本书对《人物志》中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在《人论二十五种》中,作者以坦荡的心怀、冷峻的文字,描绘了二十五种中国人,写尽人性的荒谬和病态,笔触所及,透辟入里,忍俊不禁之余,令人掷笔三叹。国乏信仰、人乏信念的悲哀,却又激唤起作者反抗荒谬、反抗绝望的不懈追求,发人深省。作者在文中着墨之处主要不是人性之恶,而是人性之丑。作者在深切的爱中把自己审丑的结果,奉献给那些干净的孩子们和尚未被社会污染的纯洁心灵,愿他们与种种病态人格保持批判性距离,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别一种境界。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交界处。湖中心位置为东经102°54’,北纬24°31’,海拔1721米。该湖古代有南池、龙池和罗伽湖等不同称谓,明清以来又称抚仙湖。相传古代有石、肖二仙并肩搭手倚立于烟波浩渺之湖中扁舟上,聚精会神地观赏湖水山色,若隐若现,仙游无常,故名抚仙湖。如康熙《澄江府志》说:抚仙湖“东南诸山,岸壑嶙峋,悬石玲珑,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遍舟遥望,若隐若见,旧时仙人仰慕湖水清胜,因留其迹,故以名湖”。近代因抚仙湖水域60%在澄江县境,所以又称澄江海。
本书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本书第一部分 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 ,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 赛博空间的想象 ,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 可能的世界 ,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全书观念新颖、信息丰富,具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前沿性。
《乌兰夫民族和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乌兰夫民族和统战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把握了正确的学术研究导向和全面考察历史的方法。全书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紧紧沿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民族、统战工作的历史发展,对乌兰夫的民族和统战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分析、研究与认识,既观察共同性,又透视特殊性,对全局与局部的统一论述,形成整体与具体的结合,有高度、有深度。其次,对乌兰夫的著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认识,对其各个方面的内容,诸如对民族问题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论述,领会较深,把握准确,引用得当,较好地诠释了全书的命题。第三,较多地参考了重要历史文献,特别是民族问题的文献资料,而且参考了不少历史见证人的回忆资料,应当说资料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