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立在这里的500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物的书衣,是从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资料窒的书库里,查找并拍摄的两千余件书影中选出的。其中有许多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书农,如今虽然显得衰老而古旧,但仍气度不凡;也有许多近年来的新作,虽然花样翻新,但神韵未变。翻阅这些书籍,能体会到设计者精心的创作态度和细腻的艺术风格。不同时代的书农,反映着不同时代设计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也反映了三联书店历史的不同阶段。书衣也是有生命的。
本书选录作者过去所发表有关中国书籍、纸墨及印刷术的论文、叙跋、书评以及读者评介等结集而成。全书分为前后两编:前编四章分论典籍、纸墨、印刷及其影响等论文共20篇;后编四章收录题跋、书评、写作缘起、读者评介等杂文亦计20篇;附录报导一篇。每篇文后皆附有关插图共约50幅,以助阅读兴趣。 本书所收论文,大部皆为作者写作《书于竹帛》及《纸和印刷》两部专著的副产品。其中如有关封泥、书刀、纸的起源、印刷定义、雕版技术、明代活字等各篇,皆可补充作者专书中讨论之不足。书中论文大部皆原以英文写作,经译成中文在各地的学术刊物发表,部分曾收入作者的专著,但译文与专书内容不尽相同,并请读者注意。
20世纪三十年代,在民族救亡图存、国家生死攸关之时,山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重要的根据地,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出版重镇。十余年间,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在出版规模、出版种类、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史》(作者齐峰、李雪枫)即从图书、报刊、印刷、发行各个方面,以根据地为地域划分,完整呈现那十余年出版事业的发展情况。全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是那一个阶段不可多得的行业断代史。
本书由史料编和研究编组成。史料编完整地收录了上海书业同业公会各个时期包括上海书业公所、上海书业商会、上海书业联合会、上海市书商业同业公会在内的涵盖1906年至1953年的主要章程、业规、划一图书价目实施办法及相关应用附件等。 研究编首次系统研究了上海书业同业公会的历史,详细梳理和论述了上海书业同业团体嬗变发展的过程。 全书史论结合、资料与观点并茂,是了解和研究近代中国书业发展的一个可资参考的文本。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独特。从历史看,可以上溯到秦汉执教,至少已有两千余年;就形式而言,人员往来受大海阻碍,书籍成为接受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浙江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提出“书籍之路”概念,意欲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这一学术创意,受到外舆论与学界的关注,本书就是迄今为止上述研究的一个总结,意在阐明中日“书籍之路”的文明含义: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关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时空惠及后代。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属于文献传播研究的范畴,以16—19世纪的中国出版为研究对象,所论各题大都属于开创性质,无论是对明代杭州府私人出版机构数量的考论,对晚明科举与出版业关系的阐发,对《嘉兴藏》资料的排比,还是对清代满文出版的研究,对海关造册处与中国近代出版的探讨,都能发人所未发,踏踏实实做实证研究。《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作者章宏伟坚持使用手资料,注重文物与文献的结合,经过认真的考据,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凭资料阐发虽然有些琐细,结论或许还可讨论,但都是实学。
《张舜徽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表达了于对先生的敬重与怀念,也是后来学者对先生思想的解读与发扬的集结。?张舜徽先生一生沉潜书海,气象博大,有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遂于四部均有传世之作,是20世纪后期公认的国学大师。
《文中象外》由艾俊川所著,本书收录19篇考据文字,有一些是对所谓“定论”、“常识”的重新审视之作。内容可分二大类:一是中国书史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作者尝试更多利用古代印刷技术映印在书籍版面上的工艺特征来解决问题,强调“图象”在版本考据中的作用;二是辨析若干古代词语的语义。这些词语以往多因误读导致真实意义被掩盖,需要通过对其内涵的细致分析来揭示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