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因此《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受近世禅宗研究重前期禅史研究的风气影响,学界对此书的关注有限,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景德传灯录〉研究》共六章,前为引言,后为附录。引言部分对近世禅宗研究及《景德传灯录》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并阐明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所持的视角。正文六章对《景德传灯录》的成书背景、《景德传灯录》之前的灯史撰作、《景德传灯录》作者与成书、《景德传灯录》的刻印与版本、《景德传灯录》的注文、《景德传灯录》的文学性研究、《景
本书对詹姆斯·凯瑞的仪式传播观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全景式地展示了仪式传播思想的产生与流变过程、概念体系、学术贡献和理论缺陷,也为读者绘制了关于传播的一幅奇异图景,对传播作出了“另类”解读:从仪式的角度看传播,传播并不是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传播的起源及境界,不是指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本书能引发你对传播的这些观点重新思考。
《上海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关于博物馆陈列设计方面的专著,并由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部编著。书中介绍了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部的是依据专业部门的陈列大纲,进行陈列展览的平面、形式、效果结构设计和陈列布置。通过悉心设计,把一件件孤立的文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陈列体系,把专业部门的陈列大纲形象地加以展示,使观众在喜闻乐见中悄然接受陈列设计理念,让观众通过参观展览得到美的享受,审美情趣的提升,历史和文物、美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熏陶。在陈列艺术设计方面,以简洁、高雅为美学追求目标,尽大可能体现文物之美,排斥一切喧宾夺主的浮躁。全书配以大量详细的说明性图例,图文并茂,是一本值得展陈设计工作者及设计爱好者们学习和参考借鉴的图书。
不可否认,19世纪末、20世纪的艺术的发展与艺术展览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艺术的普及正得益于艺术的大量展览。同时,20世纪的现代艺术收藏也是伴随着展览史的发展而兴起。而策展人无论是在艺术品的展览,还是收藏博物馆的建立中都则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始馆长都是策展界的先驱。策展人的职业身份也在艺术展览中得以逐步确立,近些年来,互联宣言在策展人、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创建的纽带逐渐显现,为了勾勒出艺术社区内新策展实践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追溯策展人共有的影响力,《策展简史(话语实践卷4)》通过采访11位策展人,对他们的策展经历做了深入的挖掘,有助于我们透彻清晰地认识策展人的身份,而他们的经历对于我们深入拓展和研究当代艺术也有重要的贡献。
《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1945-1960)》基于公开文献与美国解密档案,从知识考古的角度,梳理了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大众传播学在“冷战”背景下兴起的过程。 “二战”后,为了满足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部门、军方、情报机构和重要的基金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推动传播学者们从事说服技巧、民意测量、刑讯审问、政治与军事动员、意识形态宣传等课题的研究。这些以宣传和胁迫为目的的研究项目不但在传播学“奠基人”的选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帮助确立了学科的核心问题与主导范式。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华语传播学社群,采取对话的笔调而舍拘谨的理论书写,目的在于营造探索与对话的气氛。顾名思义,本书强调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主要线索在于分析传统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宏观变化,把传播议题安置其中并作理论推敲。核心概念是“现代性”的特征与轨迹。全书共九章,重点分析十本重要理论著作及十多位社会理论家,最后一章综合各家之言,并推出“媒体现代”的理论构想,力图对前人作出修正与开拓,为传播学与社会学筑起对话的桥梁。
文化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相遇时发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它不仅表现在个体间交往的心理、语言、行为层面上,也发生在文化群体如民族、国家以及更大的文化群落中。本书从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跨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问题,媒体与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与跨文化策略四个视角揭示了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文化冲突,它们既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所在,亦是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生长点。
苏州博物馆图书馆所藏中文古籍有10万余册(含卷轴、册页等),虽不云多,然可日精善,尤其是佛教经卷、地方文献、碑帖拓片、名人手稿等,均为极富特色的馆藏佳品。自2007年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始,苏州博物馆迄今已有56种古籍入选全国珍贵古籍名录,127种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其中不乏历史文献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俱佳的珍品。 《苏州博物馆藏古籍善本》收录了:妙法莲华经七卷,佛说天地八阳经,佛说阿弥陀经,杂阿含经五十卷,金光明经四卷金光明经忏悔灭罪传等珍品。
《清代版本叙录》作者为沪上著名版本收藏家。他收藏的大量清代版本可谓是一大强项与特色。清代版本过去在收藏界并未引起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清代版本的价值予以凸显,被当代收藏家与爱好者青睐。这些校勘准确、制版精良的清代版本绝不输于明刻本,而在古籍拍卖市场上,其行情是风生水起。本书所收录的近百种清代版本均是作者自藏,微少作者生平聊旧版本,说善本收藏,讲淘书之乐,书中涉及的一些版本如《石经阁文集》《惜抱先生尺牍》等,已属凤毛麟角之稀有版本,实属难得一见。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取得良好的双效益。
丹·席勒编著的《传播理论史》将传播理论的发展,放置在世界史与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内容涉及美国的生产者共和论、传播行为研究、从杜威至米尔斯的学说贡献及缺陷,美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传播政治经济学名家席勒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欧洲大陆的结构、后结构与后现代派别,以及哈贝马斯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作者不仅检视传播本身,更着墨于“传播”与“劳动”这个较少在传播学著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主张用“生产性的劳动”(productivelabor)克服劳心劳力之分,如此才能建构“文化的劳动理论”。
报纸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舆论力量,中国的报业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本书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古代近现代报纸图样500余种。其中有珍稀的百年老报纸和创刊号、号外200余种。《中国古代近现代报纸图集》再现了中国一千多年来中国报业发展的全貌和印刷技术发展的变迁。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报刊发展历史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近现代报纸图集》一书,再现了我国一千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各种老报纸面貌。这对我国报业发展史研究和集报爱好者阅读、观赏是极为有益的。这些老报纸,大多是笔者多年来精心收藏的。本书选入的500份报纸,也有部分报纸是从各大图书馆查找到的,还有的报纸是由集报界报友提供的复印件。本书有些老报纸的收入,填补了报业史料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