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翻译理论模式与翻译案例互动的研究。它以翻译学文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ndreLefevere的改写理论为框架,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和译作为案例,把胡适对西方文学——尤其是EzraPound和HenrikIbsen的作品——的改写、翻译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论证这些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翻译与改写。从社会、政治、接受美学等角度分析接受环境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如何操控材料的取舍、内容的过滤、成品的接受。还涉及到转译、重译、模仿等形式。多种形式的改写在我国现代史中,尤其在新文化运动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期对建构新文学和新文化有着与狭义的翻译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形式上不明显的翻译还没有真正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本书从改写角度研究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强调他的改写翻译的研究价值和对文学变革的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以杨译本和霍译本为例》以社会符号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红楼梦》七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为语料,分析两种译本在英译《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得失,对汉语典籍的译介具有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中涉及的文化内容涵盖小说所处历史背景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具有自身的符号意义,而这些符号本身的语用意义远丰富于它们的指称或言内意义,与文化息息相关。
在主要内容上,本书结合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和相关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效果,以“先笔译理论、后口译理论”的基本顺序,从三个大的视角展开深入的讨论:1)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科学研究模式的转型;2)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文化研究模式的转型;3)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哲学研究模式的转型。具体包括八大内容:西方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流布、多元系统论在中国位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遭遇、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解构、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阐释,以及口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这八大翻译理论并非西方翻译理论的图景,而是分别代表了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哲学学派,是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典型的翻译理论,因为本项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包罗
《诗歌翻译系列讲座:诗与翻译·双向互动与多维阐释》分上下两编,分别讨论英诗汉译和汉诗英译的全过程,贯穿了英汉语言文学的原始诗歌、浪漫主义诗学传统,现代派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观念和实践。作者精选古今中外著名诗人和词曲作者的代表作数百首,配以富有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的原译、重译、回译、今译等对照文本阅读,融汇各种诗歌理论、创作观念和翻译技巧,配有精彩评点和总结。《诗歌翻译系列讲座:诗与翻译·双向互动与多维阐释》是集诗歌史、诗歌选本、专题研究、翻译批评与理论探讨于一体的综合尝试,可为各大专院校的文学翻译课提供教材,也可供广大诗歌和文学翻译爱好者自修研读之用。
《科学翻译学》通过共性研究揭示了翻译的共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基本策略(翻译策略、全译策略、变译策略和术语翻译)、基本理论(科学翻译的本质、分类、内在规律、原则、标准体系、过程机制及中枢单位)和应用理论(科学翻译艺术与教学、机器翻译研究、科学翻译批评、科学词典编译及汉译术语规范等)。《科学翻译学》版本采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在主要内容上,本书结合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和相关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效果,以“先笔译理论、后口译理论”的基本顺序,从三个大的视角展开深入的讨论:1)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科学研究模式的转型;2)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文化研究模式的转型;3)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哲学研究模式的转型。具体包括八大内容:西方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流布、多元系统论在中国位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遭遇、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解构、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阐释,以及口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这八大翻译理论并非西方翻译理论的图景,而是分别代表了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哲学学派,是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典型的翻译理论,因为本项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包罗
本书是翻译理论模式与翻译案例互动的研究。它以翻译学文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ndreLefevere的改写理论为框架,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和译作为案例,把胡适对西方文学——尤其是EzraPound和HenrikIbsen的作品——的改写、翻译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论证这些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翻译与改写。从社会、政治、接受美学等角度分析接受环境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如何操控材料的取舍、内容的过滤、成品的接受。还涉及到转译、重译、模仿等形式。多种形式的改写在我国现代史中,尤其在新文化运动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期对建构新文学和新文化有着与狭义的翻译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形式上不明显的翻译还没有真正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本书从改写角度研究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强调他的改写翻译的研究价值和对文学变革的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实务经验与学术反思,针对特定的翻译实例,探讨外文作品翻译成中文之后所面对的情境、所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的重要意涵。作者力图从更宽广的视野来了解原作、作者与脉络之间的关系,乃至译本、译者与脉络之间的关系,尤其着重于探讨文化建制、译者所扮演的角色与译本在目的语及其文化中所产生的效应等问题。本书读者对象:高校英语系翻译专业师生、翻译理论研究者、中文系师生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约一百年中,汉语经历了从传统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转型。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已经向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同的话语方式在程度上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世界观,有人甚至声言,语言符号即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传统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只是语体的不同,在程度上体现了话语操作者不同的文化、文学心态和姿态,它们相当有力地制约着操作者,不管操作者是否意识到或是否愿意接受操控。本书是“译学新论丛书”之一,该书共分6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的历时考察、鲁迅留日前期科技文本的翻译文体、鲁迅留日前期文学文本的翻译文体、鲁迅留日后期及民国初年文学文本的翻译文体。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赵勇主编的《西方翻译理论导读》与外同类著作相比较,《西方翻译理论导读》分析归纳简洁准确,代表了翻译研究的成果;本书的选文全面精到,其中RornanJakobson(1959)的《论翻译的语言方面》、walter.Benjamin(1923)的《论译者的任务》、JamesHolmes(1972)《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等都是翻译研究的经典文献。简言之,本书是一部融分析和选文于一体的翻译研究著作,旨在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翻译史研究(2013)》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学术论文集,以“翻译史研究”为专题,收录了众多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成立于1971年,致力于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学,自1973年起出版《译丛》半年刊,专门刊登中国文学英译作品。近年着力推动中国翻译史研究,除每年举办一次“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评选活动外,每两年举办一次“书写中国翻译史:中国译学新芽研讨会”及“阅读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史研究暑期班”。
本书是一部研究我国“译学”的专题著作,根据我国译学历史发展的轨迹,分“中国古代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四个部分,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我国译学理论发展的明晰脉络,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译学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现代译学理论都是一份很宝贵的资料。
《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一书以当今语言学主流理论的生成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将汉语真实语料系统地贯穿于生成语法的理论原则和操作系统,对汉语单句小句复句结构、名物化结构、使役结构、特指问句结构和合成复合词的结构及语义都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另外还对认知系统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语法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针对具体翻译问题做出了有理有据的探索,此领域前人研究并不多见,本书希望能对语言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的结合起到开拓性的推动作用。
本书旨在帮助对当代国外译学理论流派及其代表性论著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广大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即可较快地把握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的概貌,并且可以比较迅速地从中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研究方向所在,从而再去寻找合适的相关译学专著进行深入的阅读。为此,作者在对当代国外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之后,确定从中择取八个主要的理论流派(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女性主义、后殖民译论、苏东学派),然后在每一个流派里面找出几个最主要的代表性学者(共33名)及其代表性论文(共33篇),把它们全部翻译成中文,并在每一章(即每一流派)、每一篇论文前都配上一篇简明扼要的导读性文字,以便读者能比较快地对该流派或该论文的学术背景、基本框架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一书收录了多位内地和港台翻译家关于翻译的经验谈。其内容侧重于翻译家翻译经典的过程,如译前的准备、译时的甘苦、译后的心得,以及因此推展出来的译论等。本书以翔实的例子、深刻的分析将翻译过程的点滴呈现出来,而这些内容,以往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章之中,缺乏有心人将之编汇成集,传诸后世。因此,本书有别于一般谈翻译理论和翻译史梳理的书,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本书是俄罗斯翻译理论家、翻译教育家科米萨洛夫编撰的翻译理论教材,本书分为了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和翻译通论基础两大卷,内容涉及翻译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翻译学的符号学基础、语篇视角的翻译研究、文化学与社会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等,适合俄语翻译研究者参考学习。在科米萨洛夫的从多论著中,我们选中了这本《当代翻译学》向我国读者介绍,除了因为科氏较新的著作外,还是因为它具有显著的实用性甚至是某种趣味。《当代翻译学》的基础是科氏经考验的翻译理论课讲稿。大凡讲稿。总要兼顾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以至趣味性。讲翻译理论,尤其是以当代前沿语言学为指导的翻译理论,如若采用学院式的讲法,深度自然是较易得到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读者面难免会缩到一个十分狭小的专家圈子里。
由王秉钦著的《近现代中国翻译思想史/中外语言文学学术文库》以20世纪近百年来的时间为主线。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时期分析论述了中国翻译思想史的发展,且结合中西翻译思想进行分析。靠前以翻译思想为“经”,以中国翻译思想自身发展为轴心,论述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品评其科学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二以人为“纬”,纵横交错,编织成书。研究、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历史地、辩证地评价、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在翻译目前的地位。
本书为满足世界地名标准化的要求,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于196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届地名标准化大会。这标志着地名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始。在联合国第二届地名标准化犬会上,各国代表对地名标准化有了共同的认识:,每个国家都要实现本国地名标准化;第二,使用非罗马字母文字的国家必须提供一种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形式;第三,制定一套各国公认的(音译或形译)转写法,将地名转写成另一种语言的形式。由于外国语言文字情况各异,汉字多音字、生僻字很多,字意有褒有贬,加上外语地名工作者的译写风格千差万别,因此制定和贯彻执行外语地名汉字译写标准是实现我国地名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的必由之路,将极大地促进中外国际交流合作和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
吕和发、蒋璐主编的这本《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包括公示语翻译基础和公示语翻译实务两大板块。《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托,重点研讨全球化语境下服务特定功能和交际目标公示语的文化语用特点与篇章翻译策略。学生用书共23课,分别对特定功能公示语的应用语境、语用特点、语言风格,翻译策略予以深入解说阐释。25个精选案例,重点展示特定功能英文公示语在原生态中的语用文化特点,再现特定文化语境;34篇拓展阅读论文,将公示语翻译的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理论探讨紧密联结为一个整体。《公示语翻译教程(学生用书)》适合翻译本科、翻译硕士,英语专业本科、硕士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使用:也适合翻译专业人员专业培训使用。
本书侧重学术性翻译学研究。书中指出,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译者、读者、听众、观众等翻译现象中的认知主体,又包括语言文字、广义符号、意义、文体特征等认知客体。分别基于"翻译"和"translate"两个术语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对这些主客体的研究理路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的翻译学学理是人本主义的;西方的翻译学理是物本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