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艺术动机,尊重原文作者的艺术创造,努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作美学价值的享受。翻译的困难就在于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译者不得不就选用何种策略来补偿文化缺省做出抉择。通过系统的学术讨论和考察得出结论: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原文作者的艺术动机、文化因素以及目标语言文化接受语境是文学翻译中决定文化缺省补偿方法的策略。读者对象:从事外语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编者退休后,潜心学习书法,修身养性。先后临习古代书法大家的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书法作品。学习书法期间,应同学同仁之邀,注释了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古诗四帖》、宋·黄文节公书梁·简文帝的《梅花赋》等字帖文字,纷纷复印传抄。本书《颜注急就篇译释》是据学习《急就章》的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校勘详实,译注严谨,书后附有《明拓急就章》,可助习者扫除文字障碍,亦可供学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旨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从实证出发,客观描述西方英语读者如何评价许渊冲的中诗英译作品;将许渊冲的翻译观置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对其价值、地位与作用进行评断;进一步认识韵体诗(中诗英译)的利弊,以期对中诗外译主导策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参照;在关照西方读者审美情趣与“期待视野”的基础上,探究多维度译诗模式的可行性。本书将参照实证调查的结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文本研究及历史考察研究为主线,论证许渊冲“优势竞赛论”及译诗策略的合理性及缺陷,以期在全面梳理许氏译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力求对其作出较客观、全面的论证与价值评判。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黄忠廉、方梦之、李亚舒等编写的这本《应用翻译学》系原创性理论著作,从立说、专论和交叉论三个方面构建应用翻译学。部分为总论,从宏观上为应用翻译学立论,包括创建论、来源论、现状论、体系论;第二部分为分论,从微观上探讨应用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建立其理论架构;第三部分为关系论,探讨翻译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成的关系学科,其他学科在翻译(学)中的应用及翻译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应用翻译学》可用作外语院系和翻译院系的教材,更可供翻译研习者参考。
本书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复旦学报》、《学术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西书中译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全书分译史通述、译局专论、译家译著、译名术语、译史问题等五个部分。
翻译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翻译集中解决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传达问题”。所以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内容全面而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也就是说,将用一种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或说出来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全面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这种工作叫翻译。本书既介绍传统的语法翻译技巧,又采用现代语言理论指导的方法,按词法、句法、篇段来分类、贯穿。全书分上、下两篇,分别叙述汉译维和维译汉。练习题不是按节设置,而是集中在每一章的后面,这样读者可以综合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灵活掌握词法、句法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理论,而不是机械地对应某一种技能。本书取材广泛,多为编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搜集整理的材料。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
中国白话小说《三国演义》自江户时代输入日本,就不断被翻译、仿作、再创作,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与日本文学互为影响,推动多次“三国热”席卷日本文坛,同时带动日本学界《三国演义》研究的深层次发展。赵莹著的《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分为10章(包括绪论),围绕上述内容,站在中日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方法,对《三国演义》与日本文学和文化的关系进行系统地梳理,评述和研究,探索中日文学交流的轨迹。首先以译本和再创作版本为中心,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文化过滤,所反映的时代特色,所表达的日人情怀,从一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成适合大众阅读的日本现代小说的过程。其次以人物研究和版本研究为中心,阐释日本学界《三国演义》研究的大众化和日本化等特性。最后以日本视觉系《
本书收录了西洋传教士的方言记录和研究,分为:《圣经》方言译本书目考录、方言圣经分地区解说、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考录等7个方面书目的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