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的主旨是跳出象牙塔,以知识性及趣味性为特点服务于莘莘外语学子,帮助他们从史料中把摸翻译的脉搏。为创造直观的生动效果,为再现译者的风格,本书多处提供其译品片断(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但一般不做技术性的评论,由读者裁定优劣。笔者认为外国翻译理论为中国的译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活跃了我国理论家的思维,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但我国的译论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色。翻译理论家们面对一味“崇洋”的现象,提出了“建立中国自成一体的翻译理论体系”,并采取具体措施,总结和集中传统译论的经验和智慧,糅以西方理论之精华,构制成我国新译论的基本框架。中国翻译事业近100年飞速的演进,以及翻译工作者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在本书中得到详细反映。
本书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复旦学报》、《学术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西书中译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这一主题。全书分译史通述、译局专论、译家译著、译名术语、译史问题等五个部分。
这本《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由吕和发、蒋璐、王同军等著,是过去十年公示语翻译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写意性记录。全书回顾了公示语在世界各国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界定了公示语的内涵与外延,功能特点;通过实证调研,分析了奥运会、世博会前后公示语翻译的使用状况、错误类别特点、外籍人士需求、问题产生的主因和完善改进的目标。 本书适合于翻译本科、翻译硕士、翻译研究人员、翻译教学人员、英语专业学生,企业专职译员、公共场所公示语翻译规范制定者等阅读参考。对于关注我国城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和公示语规范的读者,本书更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休闲的读物。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的地位和价值发生了一 些变化,文 学翻译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生态翻译 学视阈下, 从文学翻译的地位功能、其外围的生态环境、影响文 学翻译生态 环境的特定因素、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 关系等方面 进行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文学翻译维持文化和文学的 多样性,平 抑过多的来自商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保持文 学翻译的可 持续性发展势头。《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 究》由盛俐编著。
本书是一部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专著。本书突破传统教育学范式研究视角的局限,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涵、历史变迁与现状、优化路径等问题进行整体性分析,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的四维力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优化发展的链式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发展与宏观思想政治教学的创建提出了新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本书重点研究并叙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中国的对外文学翻译活动和主要内容,并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重点研究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翻译环境、文本选择原则、翻译策略、译作接受情况及其在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等,并从中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以期提高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外译文学作品质量、以及文化输出效果。本书主要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为考察对象,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
本书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化的研究。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艺术动机,尊重原文作者的艺术创造,努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作美学价值的享受。翻译的困难就在于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译者不得不就选用何种策略来补偿文化缺省做出抉择。通过系统的学术讨论和考察得出结论: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原文作者的艺术动机、文化因素以及目标语言文化接受语境是文学翻译中决定文化缺省补偿方法的策略。读者对象:从事外语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