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研究并叙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中国的对外文学翻译活动和主要内容,并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重点研究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翻译环境、文本选择原则、翻译策略、译作接受情况及其在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等,并从中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以期提高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外译文学作品质量、以及文化输出效果。本书主要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为考察对象,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
本套书选译的著作,在力求反映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的独创性与思维深邃性的同时,也注重思想的全面性及其内涵的启迪价值。本书包括:我们需要社会学研究、存在社会科学吗、社会科学的性质、社会科学的障碍等。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的地位和价值发生了一 些变化,文 学翻译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生态翻译 学视阈下, 从文学翻译的地位功能、其外围的生态环境、影响文 学翻译生态 环境的特定因素、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 关系等方面 进行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文学翻译维持文化和文学的 多样性,平 抑过多的来自商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保持文 学翻译的可 持续性发展势头。《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 究》由盛俐编著。
本书着重研究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作者继承了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提出了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与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切入点:社会“场景”结构。作者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等。
《英语学习与交际大词典》融合国内外英语教学的成熟经验和语言研究的理念,突破词典编纂就词说词和单层面描写的传统,突出词语的组合、多层面表现和使用功能,充分满足英语学习和语言交际的全方位需要。语言与文化并重:收词81000条,涵盖一般词语与科技、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习俗等百科性词条突出语言使用:171项交际功能意念。全面介绍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社会交往等领域的表达用语、方式以及英、汉语文化的差异。词典内容结合语言交际,独树一帜交际语法:74项英语语音及语法纲要条目,综合而简明地解说英语发音、结构及使用知识,创同类词典之最信息翔实:125000余条例证,提供词语的搭配和使用情境;英汉双解,词义详尽,解释精当;常用词条内容尤为丰满实用。解决疑难:500组同义词辨析和用法说明,直观呈现词语的用法差异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有联络、接待外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往来信使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出于日常翻译参考和培养生员的需要,编写过一批汉语和外国语或少数民族语对译的辞典,后世统称为“华夷译语”。成书于乾隆十五年的《西番译语》为其中之一。它展示了近300年前四川省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面貌,提供了数百则常用词语,是藏缅语族历史、文化、语言研究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哲学维度的中西翻译学比较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比较翻译学,并主要针对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比较翻译学视角下勾勒出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范围;(2)厘清翻译的定义与分类,从当代和哲学的学术视角再度解构翻译的本质;(3)探索翻译的本体及翻译研究的本体,归纳各翻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4)探索中西译学的方法论及翻译技巧,分析规范、描写与解释的研究途径;(5)分析翻译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尤其讨论译者主体的特性;比较中西译论所普遍关注的意义观、翻译批评、翻译美学等,且关注当前一些热门话题,包括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作为文化资本积累与流通途径等内容;最后,讨论中西译论接受、融合与创新的途径。以上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西译论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动因,促进比较翻译
本书共十章,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政与社会工作概述、基层政权建设、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纵横、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事业、地名管理及地名翻译漫谈、婚姻家庭和儿童收养、民间组织管理、中西殡葬文化比较。本书主要供民政业务工作者、民政教学、理论、科研工作者和民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作为民政英语的教科书。 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民政领域缺乏英语翻译参考书籍的一个空白。
本书旨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从实证出发,客观描述西方英语读者如何评价许渊冲的中诗英译作品;将许渊冲的翻译观置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对其价值、地位与作用进行评断;进一步认识韵体诗(中诗英译)的利弊,以期对中诗外译主导策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参照;在关照西方读者审美情趣与“期待视野”的基础上,探究多维度译诗模式的可行性。本书将参照实证调查的结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文本研究及历史考察研究为主线,论证许渊冲“优势竞赛论”及译诗策略的合理性及缺陷,以期在全面梳理许氏译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力求对其作出较客观、全面的论证与价值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