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翻译的文化功能,从翻译活动过程解析翻译的心理学机制,从翻译方法上研究翻译的传播价值,由此构成知识论、二度编码论和价值论主要三论,回答了译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书中关于翻译二度编码的观点、结论中关于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思想以及翻译学的建构主义的思考是本书的创新发现,具有学术前沿的意义。各章中关于译制的案例分析是作者多年翻译实践的理论升华,在译制研究领域具有的开拓意义。 本书的理论性较强,读者为具有的外语、翻译、新闻、传播学学术背景的人员。 ???
????????关于文化、学术和翻译的阐述构成了这本《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形成》的理论框架。以文化三元层级空间和学术三维为理论背景,以翻译概念为线索,本书的主体部分展示了五位重要学者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与科学观念和方法论相关的学术思想。本书由彭发胜编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意象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文学翻译中原作意象的再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笔者在专著《文学翻译探索》(2004)、《文学翻译批评学》(2006)、《文学翻译语言艺术研究》(2007)、《文学翻译审美学》(2009)、《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特色研究》(2011)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象的阐释和再现。在《文学翻译意象论》中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审美意象的阐释和再现作更深入的研究。
本书着重研究了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作者继承了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提出了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与媒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切入点:社会“场景”结构。作者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等。
傅敬民教授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译学荆棘》是他二十多年来跋涉于翻译研究领域的见证。全书依据文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理论思考、译者研究、实践探讨和翻泽教学。每个部分收录了六篇文章,大部分文章都已经在期刊中公开发表,只有少部分未见诸于期刊。正如方梦之教授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说:本书“分类编目,汇集成册,内容周全,从翻译总论到分论,从翻译教学到翻译实践,都有所涉,大致代表了他教学和科研的成果”。通读全书,既可以窥见—个翻译研究学者的学术心路历程,也可以了解翻译研究学科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动态。
本书编者退休后,潜心学习书法,修身养性。先后临习古代书法大家的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书法作品。学习书法期间,应同学同仁之邀,注释了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古诗四帖》、宋·黄文节公书梁·简文帝的《梅花赋》等字帖文字,纷纷复印传抄。 本书《颜注急就篇译释》是据学习《急就章》的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校勘详实,译注严谨,书后有《明拓急就章》,可助习者扫除文字障碍,亦可供学者和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