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是一部以译者行为评价体系为基础,以译者并具体以译者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专题讨论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双边关系的批评性分析论著。 译者行为批评属于译者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意志性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研究,是对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发现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译者行为批评和文本批评互不可分,译者身份和角色决定译者行为,译者行为决定译文品质,而译文品质是与译者的身份和角色相一致的。从译者身份和角色入手进行译文质量评价,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 本书偏重实例分析,与偏重理论建构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周领顺著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书引入伊瑟尔的美学反应理论阐释读者阅读文本获得美学价值享受的过程,从而探讨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取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力保留原作含蓄的美学效果,不要因填满原作的空白而补偿过量,从而剥夺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因此,译者应洞察原作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艺术动机,尊重原文作者的艺术创造,努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作美学价值的享受。翻译的困难就在于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译者不得不就选用何种策略来补偿文化缺省做出抉择。通过系统的学术讨论和考察得出结论:文化缺省成分隐含的原文作者的艺术动机、文化因素以及目标语言文化接受语境是文学翻译中决定文化缺省补偿方法的策略。读者对象:从事外语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科技翻译能力拓展研究》针对当前科技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取英汉对比及美学研究视角,结合当代语言学理论,从词法、句法及语篇衔接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科技翻译研究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科技翻译能力拓展研究》适合各专业研究生、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翻译爱好者使用。
本书旨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从实证出发,客观描述西方英语读者如何评价许渊冲的中诗英译作品;将许渊冲的翻译观置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对其价值、地位与作用进行评断;进一步认识韵体诗(中诗英译)的利弊,以期对中诗外译主导策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及实践参照;在关照西方读者审美情趣与“期待视野”的基础上,探究多维度译诗模式的可行性。 本书将参照实证调查的结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文本研究及历史考察研究为主线,论证许渊冲“优势竞赛论”及译诗策略的合理性及缺陷,以期在全面梳理许氏译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力求对其作出较客观、全面的论证与价值评判。
近代翻译上起鸦片战争,下迄五四运动,为了便于论述,上限适当上推至1810年左右,下限适当下移到1923年前后。考虑到近代翻译特殊的情况,叙述内容以西学翻译为主,只在极少数地方涉及到中学外播。全书共分五章。章“近代翻译的发轫”,叙述鸦片战争时期的翻译活动,研究了翻译作为近代特殊的“睁眼看世界”现象,其内在思想动因及其具体表现。第二章“实用科学书籍的译介”,从清朝官办翻译机构和外国在华机构的译书两个方面对洋务运动时期的翻译进行了叙述,并对近代翻译理论的出现进行了探索。第三章“译书为维新”,主要叙述了翻译对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派的翻译、近代翻译理论的大发展。第四章“西学输入的大潮”,主要叙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翻译,包括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与西学传播、林林总总的翻译机构以及文学翻译的热潮。第五章“民
该书的主旨是跳出象牙塔,以知识性及趣味性为特点服务于莘莘外语学子,帮助他们从史料中把摸翻译的脉搏。为创造直观的生动效果,为再现译者的风格,本书多处提供其译品片断(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但一般不做技术性的评论,由读者裁定优劣。笔者认为外国翻译理论为中国的译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活跃了我国理论家的思维,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但我国的译论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色。翻译理论家们面对一味“崇洋”的现象,提出了“建立中国自成一体的翻译理论体系”,并采取具体措施,总结和集中传统译论的经验和智慧,糅以西方理论之精华,构制成我国新译论的基本框架。中国翻译事业近100年飞速的演进,以及翻译工作者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在本书中得到详细反映。
本书编者退休后,潜心学习书法,修身养性。先后临习古代书法大家的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书法作品。学习书法期间,应同学同仁之邀,注释了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古诗四帖》、宋·黄文节公书梁·简文帝的《梅花赋》等字帖文字,纷纷复印传抄。 本书《颜注急就篇译释》是据学习《急就章》的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校勘详实,译注严谨,书后附有《明拓急就章》,可助习者扫除文字障碍,亦可供学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早在公元3000年前,一些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便出现了供翻译使用的双语词汇表。在古巴比伦和亚西里亚也出现了一批翻译人,他们把统治者的命令传达到各个被征服民族。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古代帝国都形成于征战,而被征服的国家所使用语言都各不相同。可以说,没有翻译人,古代的帝国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看来,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翻译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成立至今几十年历史。那么,翻译学是什么?它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希望你能从本书简单的图片和轻松的文字中,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本书重点研究并叙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中国的对外文学翻译活动和主要内容,并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重点研究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翻译环境、文本选择原则、翻译策略、译作接受情况及其在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等,并从中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以期提高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外译文学作品质量、以及文化输出效果。本书主要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为考察对象,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
本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翻译的文化功能,从翻译活动过程解析翻译的心理学机制,从翻译方法上研究翻译的传播价值,由此构成知识论、二度编码论和价值论主要三论,回答了译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书中关于翻译二度编码的观点、结论中关于媒介跨文化传播的思想以及翻译学的建构主义的思考是本书的创新发现,具有学术前沿的意义。各章中关于译制的案例分析是作者多年翻译实践的理论升华,在译制研究领域具有的开拓意义。 本书的理论性较强,读者为具有的外语、翻译、新闻、传播学学术背景的人员。 ???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是一部以译者行为评价体系为基础,以译者并具体以译者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专题讨论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双边关系的批评性分析论著。 译者行为批评属于译者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意志性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研究,是对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发现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是“以人为本”的研究视域。译者行为批评和文本批评互不可分,译者身份和角色决定译者行为,译者行为决定译文品质,而译文品质是与译者的身份和角色相一致的。从译者身份和角色入手进行译文质量评价,有望实现全面和客观。 本书偏重实例分析,与偏重理论建构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周领顺著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意象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文学翻译中原作意象的再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笔者在专著《文学翻译探索》(2004)、《文学翻译批评学》(2006)、《文学翻译语言艺术研究》(2007)、《文学翻译审美学》(2009)、《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特色研究》(2011)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象的阐释和再现。在《文学翻译意象论》中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审美意象的阐释和再现作更深入的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