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核心内容为“济南方言发音特点”、“济南方言语词例释”两部分,后赘有“济南方言中的歇后语”、“济南方言中的待寻用字”、“济南方言中的‘退役’语词”等。“发音特点”部分,只是将济南方言与普通话作了简单对照,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展开论述。“语词例释”部分,只是选收了一些济南方言中较有特色的语词,除了我们故意舍弃的一些脏话、脏字之外,肯定还有不少遗漏。估计这也是读者在翻阅本书时的兴趣点之一——看看书中还缺了哪些自己所熟悉的济南方言语词。
本书拟专论“变音”。各语言都有变音。我们希望基于汉语变音材料的考察来说明“音义之间和它们各自的历史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语言类型的角度出发,作为单音节语言类型代表的汉语,较之于多音节语言类型的印欧语,可为音义关系的考察提供更为特殊的参照。这是因为:印欧系语言是多音节语,音节仅是一级纯语音的单位、与意义无强制性关联,音节的意义关联对音变的作用无从讨论;而汉语是单音节语,音节是一级非纯语音单位、与意义有强制性关联,音节的意义关联影响音变的证据则十分丰富。特别是,体现汉语音节音义关联的“变音”材料,不助于说明音义之问的关系问题,而且有助于说明音义各自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 全书以音节的音义关联以及由此出发的音系的音义关联为视角,通过汉语特别是豫北方言变音材料的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
本书共考订了湘,鄂、渝、黔边区36个县的1640多个土家语地名。在编序上,采取按地域排队,即按地理位置,以省为序,以地区为单元,以县成篇,县以下,一般按乡,但未列乡名,只按原地名资料中土家语地名出现或考察的先后立项。未呆板地设章安节,眉目清晰,阅读方便。本书有以下特点:,从内容的总体看,所考订的1640多个土家语地名涉及湘、鄂、渝、黔四省市的八个地区,帮在各单元的考订之前,分别有各个地区概况,使读者对这个地区总的情况有所了解。第二,本收主要根据土家语地名的命名规律,对一些无释,来历无考和误释的土家语地名本身的身世进行考辨:追溯其语种,语音,词汇的变化,得名的缘由,实际含义,嬗变的原委以及对与此有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综错的依存关系等进行探讨。第三,书中这36个县,从土家族这个民族说是共同的地
分地方言词典的要求有两项:一是为综合的方言词典准备条件,二是反映方言的特色。分地方言词典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主体是词典正文,前有引论,后有义类索引与条目首字笔画索引。引论大致包括以下八项:一本地的沿革、地理与人口。二本方言内部的地理差别与年龄差别,本词典发音全作人的方言派别。三本方言的声韵调,声韵调的连续变化。假如有变间,就说明变化的格式与功用。四单字音表,就是反映字音构造的声韵调拼合表。这种表可以检验所定音系是否周到,有没有什么音在表里不好安排。老读轻声的字与超出一般语音系统之外的象声词,都可以在表前交代,不列入表内。注意自成音节时的用法。了细询问表里空格所代表的音有什么意义,把有音义而无通行写法的字通通记下来。这是采集语料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不会写、光会说的字往往是口语里常
《唐代关中方言音系》在《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的基础上,分析唐代关中方言音系的相关资料,同时参考域外译音和其他材料,构拟出唐代关中方言音系。后附有讨论《切韵》音系性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该书为一本田野工作报告书,记录了作者1989年春天至1994年冬天陆续对邛崃油榨话所进行的调查,包括油榨话的音系、同音字汇、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该书语料翔实、记音准确、内容丰富,是研究汉语方言,特别是川西邛崃方言文化、风俗民情的一本专着。
历史方言研究是汉语上古音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是汉语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来出土的大批楚文献,为研究秦汉时期的楚方言语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杨建忠编著的《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系统整理了马王堆帛书中的借字与被借字、扬雄《方言》中的楚方言标音字,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与《诗经》音系、《淮南子》音系进行比较,来研究秦汉时期楚方言的声母、韵部系统。 要而言之,《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充分论证了古方言在上古音研究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在上古音乃至音韵学的研究中必须坚持语言时空观。 从分期、声母、韵部、声调、方言等方面评述了两汉的语音研究。 吸收帛书整理小组的释读成果,确立了鉴别帛书中通假字的原则。 确立了扬雄《方言》标音字判定的标准,整理了其中的楚方言标音字。 详细考证了上古楚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