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形式语义学入门参考书,简单介绍程序的操作语义、指称语义和公理语义。全书共7章:章介绍操作语义,第2章介绍指称语义,第3章介绍公理语义,第4介绍过程调用的形式语义,第5章介绍非确定程序的形式语义,第6章介绍并发程序的形式语义,第7章介绍程序的时态语义。
以往的构词法研究从两种角度研究词素之间的关系,一是句法结构角度,一是语义关系角度。它们的不足都在于,观察与分析的视角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因而对词素间复杂曲折的语义关系难以详尽描写和解释。本文从语义的深层出发,在认识的背景上挖掘复合词词素间语义关系曲折复杂的根源,力图描写和解释复合词构成的一系列语义过程,找出其间的语义组合规律,也即是说,从纯语义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构词法问题。本文把复合词看做词汇与句法的一个界面,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复合词语义构词机制,为沟通词汇研究和句法研究做出尝试和思考。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场影,可归结为一定的认知框架。复合词是框架(包括简单框复合框架)的成分在语言表层的映射。本着这一观点,本文的研究的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拓展:(一)理论上,主要
《辞源通考》是以《辞源》为基础的。《辞源》是我国有广泛影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它始编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书于民国4年(1915),到今天已经80多年了。1931年出版了《辞源》续编本,1939年出版了这部书的合订本。它出版以来,曾为不少人案头之参考书,时时翻检,受益不少。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就引书来说,它引的书证并不就是始见书,有人曾经评价说“《辞源》无源”;再有就是引书只列书名或作者名,不详注篇名或卷次,读者难于检核。当时报刊杂志上面有不少评论文章,都指出了这一点。
本书为形式语义学入门参考书,简单介绍程序的操作语义、指称语义和公理语义。全书共7章:章介绍操作语义,第2章介绍指称语义,第3章介绍公理语义,第4介绍过程调用的形式语义,第5章介绍非确定程序的形式语义,第6章介绍并发程序的形式语义,第7章介绍程序的时态语义。
《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是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0802)的最终成果。在进行本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感谢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夏中华教授的呵护与扶持,可以说没有夏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没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的问世,知遇之恩,终身难忘。在进行本研究的过程中,感谢我的研究生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的李尚一收集和整理资料。
本书考释汉语词族47个,按词义特征分类编排。每个词族的考释先表列其谱系,标注古音,其次分析语义关系,说明本词族的字形分布和声韵分布情况,最后引证相关的古代文献。
本书主攻高考“近义词”“同音近义词”辨析的考查点,收录近义词500多组,同音词80多组,分为47个训练块。每个训练块近义词、同音词采取词条方式,结合例句,从使用荡围、语体色彩、搭配习惯、语意轻重等方面逐条辨析,围绕高考命题思路设计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设计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词语的识记、理解和动用能力。
脱胎于一篇探讨语言学史的博士论文,题目比较专,讲的是20世纪兴盛一时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怎样影响了汉语语法研究。这种影响毫无疑问是存在的,泛泛地说人们也都认可它,但源头到底在哪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涉及的程度有多深,则未必都清楚。《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在于把这种影响理出了一些头绪。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从2001年起开设“图形语义”这一课程,以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视觉传达实践,研究视觉形态的意义传播功能。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会运用视觉形态进行意义传播的特点。在多年教学的实践中形成了本书所展现的课程框架,并结累了相当一部分作品,在此呈现给社会和读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我们对于视觉形态意义传播功能的重视。
汉语单复句格局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欧化理论无法容纳汉语流水句的事实。就“结构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具有主谓结构、谓语中心;就“范畴观”而言,汉语流水句不像印欧语一样可以分出小句和句子、单句和复句、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研究转向由“单复句”转向“流水句”。本书着重评述:一、单复句学说的源流,介绍单复句学说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十三种论说,并从中评辨“局部改良”与“全面改革”两条路;二、单复句学说的困境,指出单复句研究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划分困境,这一困境本质上指向的是汉语的句子观问题;三、从跨语言的角度看单复句问题,指出句子层面的种种划分问题具有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理论的特设性,但也存在某些重要的基础性共识;四、流水句的研
二十年来已发表的上古汉语语法方面论文大体只有这些,也就是说,这方面的论文,一年中写不了一篇。而能聊以自慰的是,本集中的有些论文,对于挺常见的语法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使动用法不是活用,不及物动词有自主和不自主的区别,不及动词跟及物动词的区别,“使”字后边不是兼语,“也”不是语气词,词义分析跟句法分析的关系,等等。如果您对这些总是有兴趣,可以翻一翻这个集子。
《上古音丛论》探讨汉语上古音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分为四卷:卷一"上古音构拟的问题";卷二"联绵字与上古音";卷三"谐声字与上古音";卷四"秦汉方音和共同语"。书稿采取平等对话的原则,不回避任何针锋相对的学术观点,全面审视外有关上古音研究的各种前沿问题;非常注重新材料的挖掘和研究方法的提炼,从而解决了多方面的疑难问题,研究了上古音学术道路和学术方向。书稿基于上古内证材料所昭示的事实,对上古音研究的材料、方法、原则、学术道路,以及一些疑难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新的探讨,对上古音构拟的理论研究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国际范围内的上古音研究和汉语构词法、汉字等的研究会起到积极作用。
《辞源通考》是以《辞源》为基础的。《辞源》是我国有广泛影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它始编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成书于民国4年(1915),到今天已经80多年了。1931年出版了《辞源》续编本,1939年出版了这部书的合订本。它出版以来,曾为不少人案头之参考书,时时翻检,受益不少。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就引书来说,它引的书证并不就是始见书,有人曾经评价说“《辞源》无源”;再有就是引书只列书名或作者名,不详注篇名或卷次,读者难于检核。当时报刊杂志上面有不少评论文章,都指出了这一点。
本书内容独特创新,用不小的篇幅讨论了古代汉语的音变构词。本书对词不限于类别、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的简单比较,而有专章将词置于一个大的系统下进行比较,这也是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对比较内容的重要更新。本书比较角度的切入堪称独特。传统的句法比较以单句和复句的类型意义为切入点。本书除了这些切入点外,还从语法手段和标记体等点切入进行比较,使比较更加多角度,结果更加多维度。用了一些“非语文”的研究和表述方法,例如运用了数学符号及公式表述语素构成合成词的语法关系及层次、复句内部的语义关系及层次等等,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书把语法化、词汇化理论运用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对汉语汉语史上的实词虚化和结构式的语法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该书特点是视野开阔,理论色彩浓厚,同时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细致。该书内容除了前言部分简要梳理了语法化研究及相关的概念之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以语气副词“不成”、时间副词“已经”为个案,揭示了跨层结构的凝固成词过程及其后续发展;(二)深入考察了汉语史上与时、体、语气有关的一些虚词的来源和句法语义演变过程;(三)对汉语史上常见结构式的来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对结构式的历时更替、结构式演变与语言接触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本书从多种语言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巾存在的外来词进行了多层面的考察,对研究对象按专题进行了分类探讨,弗就代表性词汇的形成、使用、传播及其融入汉语词汇过程中发生的词意变迁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外来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对于深刻认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矛盾,充分理解当代文化的传播及其特点,进一步把握中外语言文化的新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毕业后,我分到了中学教语文,从此就没有离开过语文教育。尽管又进了校园任教,还是没有脱离“语文”这个大氛围。教学之余,自然有很多的思考,便先先后后写了不少有关“语文”的文字。结集成书,那是两年前的考虑。语文教育是讲字、词、句的,这是文化人的基本功。没有在字、词、句上下过功夫,学问是做不下去的。要学好语文,自然得从认字开始。方块汉字,是东方文化的载体,不过文字这一关,就谈不上接受东方文化。就“字”而言,弄明白汉字的造字法,显得尤其重要。黄季刚先生以为,学小学,“先以分别六书为急”,也是这个意思。六书不明,“认字”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这本书就以汉字开头,然后是词法、句法……涉及汉语语法,自《马氏文通》出版,百年来,我们就在西文语法的框架内摸索,跳不出西文的大框框。当今的语言学研
本书标注的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城的藏语,属于藏语康方言。甘孜话在古代藏语的基础上已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从音系的角度看,复辅音声母简化,辅音韵尾简化,发展出较为稳定的声调。从词汇的角度看,有继承,有借用,也有创新。从词类的角度看,量词在古代藏语的基础上已有发展。从形态的角度看,逐渐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范畴标记。从语序的角度看,甘孜话是动词居尾型语言,常见的无标记语序为SOV。
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魅力永恒。千余年来,诸家选本繁多,各类专集充栋。这些选本与专集无疑从各方面展示了唐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为了让喜爱读词填词的朋友分享这些成果和乐趣,作者把多年来分词牌收录的名家名作加以整理,编辑成集。在编辑过程中,又进一步查阅了唐宋以来同一词牌名不同体的大量作品,通过分析比较,力求找出每一词牌的流变及其特点,并加以概括说明。注释力求做到典出有自,切近词意。本书收录古今常用词牌一百种,每一词牌下精选名作十首,全书共一千首,并辅以注释,故名《百谱千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