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硕士毕业前夕,我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伐轮”、“伐辐”及其他》一文,这是我正式发表的篇学术习作。一转眼,整整20年过去了。这期间陆续发表的学术性文字已经超过80篇,大都是兴之所至,随写随发,内容五花八门,篇幅长短不一,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挑选一部分文章出一个集子,感到既高兴又遗憾。高兴不必多说,遗憾至少有二。一是文章并不都是“自己的好”。收入本书的20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四组。组4篇,是关于汉语词汇史的,比较能代表我目前的治学蕲向,所以放在开头。第二组6篇,大致属于词语考释的范畴,以历史词汇为主,也涉及一点方言。第三组6篇,侧重于文献考订,立足点自然还是我的本行训诂学和词汇史。第四组4篇,主要跟语法史有关,但讨论的对象还是词。虽然内容颇杂,但大致都
武占坤、王勤两同志写成的这部《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注意到词汇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问题,提出了对词汇体系的一些看法。这是很有意义的。学术是在争辩中成长的。尽管某些地方的某些提法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是这条路是正确的。这部《概要》有很多长处。原书具在,这里就不一一指数。我国词汇学研究很早,可是作为一个有理论、有规律、有完整的科学体系的语言学科,它又是比较晚的。回想五十年代,武占坤、王勤两同志和我共同学习时,汉语词汇专著很难找到,当时仰仗的只是学术界前辈著述的启示和并世学者以其辛勤劳动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研究成果。
唐宋诗词中的口语俗词,往往容易误解,或者索其义而不易。这些词一部分承中古诗文语词之余绪,如唐诗中“分张”的殊义,在王羲之的杂帖中就可见到;“转”之“逐渐”义在南朝诗中已较为常见。但大部分词义属新的孳生,此与唐代传奇与变文的出现关系至为密切。至于宋词“长短句”,更给口语俗词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而且宋诗题材在唐诗的“逼迫”下,得到极大的开拓,以议论、文字、才学为诗,也使口语词派上大用场。唐宋两代敞开了近代语言的大门,呈现一片亮丽的新世界。探讨于其间,兴趣自会连绵不断。 是书就在这种兴趣中展开。共分四个方面:敦煌诗词、唐诗、宋词及宋诗。讨论分三个方面:一是新出现的语词,且为现行辞书所未收;一是先前之词所孳生的新义,这些义亦不见于乱辞书;此外,词义已见于辞书,但例证甚晚,或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