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研究字词意义的是训诂学。词汇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历代词语研究虽然不断,但汉语词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很晚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汉语词汇学是怎样形成发展起来的呢?它同传统训诂学有什么联系呢?这是值得探讨的。
本词典词条的选收,遵从“实用”“宽收”的原则。共收录600多条词目。“实用”指在语言生活中经常作量词用,起到了量词的作用。这些词在词义上表示人或事物,或动物、或情态的量;在语法位置上,前加数词或指代词,修饰名词、形容词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记号。
模糊语义学是一门以语义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既是语义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该书运用 “整体贯通性”和“学科渗透性”来研究模糊语义,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模糊语义学的基本原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语义的模糊性情况,揭示了语义模糊性与明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阐发了模糊语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论述了模糊语义学与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这些学科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从“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等三个方面建构了模糊语义学的学科体系。该书内容翔实、论述精要、方法科学、语言流畅,具有系统性、新颖性、独创性和实用性。
孙锡信主编的《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主要研究中古及近代汉语的各种语法现象,从17个方面叙述了汉语语法的历史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段语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另从古人的著述中“披沙拣金”选录了若干材料,从三个方面概述古代学者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法学所作出的贡献。可以看出,古人对中古近代语法现象关注和研究是不系统也不深入的。我们既要重视古人的有价值的发现和见解,更应该循此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周密的论证。
《汉语主语和话题问题研究》主要讲述了,主语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话题概念引入后,话题与主语的关系引起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很多。有代表性的是三个平面的观点和徐烈炯、刘丹青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各自的理论框架出发分析话题、主语现象,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也有顾此失彼、照顾不周的情况。《汉语主语和话题问题研究》主要从汉语事实出发,挖掘前人很少谈及或研讨不多的现象,力图揭示汉语话题、主语的本来面貌。
本书从多种语言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巾存在的外来词进行了多层面的考察,对研究对象按专题进行了分类探讨,弗就代表性词汇的形成、使用、传播及其融入汉语词汇过程中发生的词意变迁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外来词汇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对于深刻认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矛盾,充分理解当代文化的传播及其特点,进一步把握中外语言文化的新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986年硕士毕业前夕,我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伐轮”、“伐辐”及其他》一文,这是我正式发表的篇学术习作。一转眼,整整20年过去了。这期间陆续发表的学术性文字已经超过80篇,大都是兴之所至,随写随发,内容五花八门,篇幅长短不一,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挑选一部分文章出一个集子,感到既高兴又遗憾。高兴不必多说,遗憾至少有二。一是文章并不都是“自己的好”。 收入本书的20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四组。组4篇,是关于汉语词汇史的,比较能代表我目前的治学蕲向,所以放在开头。第二组6篇,大致属于词语考释的范畴,以历史词汇为主,也涉及一点方言。第三组6篇,侧重于文献考订,立足点自然还是我的本行训诂学和词汇史。第四组4篇,主要跟语法史有关,但讨论的对象还是词。虽然内容颇杂,但大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学习文占文的需要,使广大读者了解古今汉语的继承关系,掌握古今汉语的不同特点和规律,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本《古代汉语语法》企图对古代汉语语法的全貌,进行较为全面地、系统的阐述。本书是按实词、虚词、单句和复句的顺序编排的,在论述过程中,通过和现代汉语比较,既注意了古今汉语语法的相同之处,又突出了古代汉语语法的特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