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1930年和1976年两次发现并公布的居延汉简中所出现的语词,对其在中文研究论著中做过的解释,照录原文;或在不损害文意前提下,有所剪辑,列制成词条。并且将相关简牍的释文、编号依据《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居延新简》两书做了统一。词条内各义项按论著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注明出处,以便检索。对有歧义的解释或需要进一步阐释的问题等,在相应词条后加按语说明。所收论著时间起始于1939年,讫于2006年。
本书是介绍21世纪是语义语言学的世纪,汉语语法研究和语言信息处理,都需要既能反映汉语典型个性又植根于语言本质共性的理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语义系统的潜在机制是网络性,语义网络的形成过程是建构性。根据语义统一场理论,语形是语义的标记性,词类是语义的聚合性,句法是语义的缠绕性。语义语法学以义征挖掘和义场建构为基础,以语义范畴提取和语义句模抽象为中枢,以基于义征缠绕的语义网络建构为目标。只要对语言系统描写、语言机制探索和语言能力模拟的目标为变,就务必穿越语义的“沼泽地”,而唯一的路引就是语义法学理论。
本书是对世界语言中语法形式和结构式单向性变化的最重要的总结,是作者十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用以发现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如何原则上互相关联的工具,探讨了如何处理一词多义与异形同义现象,以及为什么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却同时具备词汇功能和语法功能等问题。书中收录了数百种语法化过程,每种过程都对词法概念提供了定义和来自不同语言的实例分析,以及相关研究文献。非常适合从事跨语言理论研究者使用。
本书主要针对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同义或近义词语,也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参考书。作者在长期的汉语教学中选取了约五百多个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容易混淆的词语,结合中英文在词语表达及用法上的不同,以英汉双语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加以辨析,注重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分析阐释,必要时还伴以文化上的说明,以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同义或近义词语汉语与英语的不同用法,从而学会更好地使用汉语同义或近义词语。
《认知语法基础(Ⅱ)描写应用》是二卷本著作的第二卷,它介绍了一种全新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学调查概念。认知语法的核心主张是语法与词汇构成一个连续体,可以通过象征单位(形式一意义配对)加以描述。与目前正统的观念相对,作者主张语法不能脱离语义独立存在,它是概念内容的构成和象征关系的表达式。 这一卷告诉读者如何运用在卷中讲到的理论,将认知语法应用于分析一系列典型语法现象,这些现象主要(但不是惟一)取自英语。 书中材料的数量、分析的价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兰盖克再一次成功地创作了一部激动人心、清晰流畅的著作。书中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值得仔细关注和思考,本评论篇幅有限,恕不一一列举。 将语言看做一个与概念行为相互交织的认知过程,找出方法加以讨论,似乎是认知语言学共同
《上古音丛论》探讨汉语上古音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分为四卷:卷一"上古音构拟的问题";卷二"联绵字与上古音";卷三"谐声字与上古音";卷四"秦汉方音和共同语"。书稿采取平等对话的原则,不回避任何针锋相对的学术观点,全面审视外有关上古音研究的各种前沿问题;非常注重新材料的挖掘和研究方法的提炼,从而解决了多方面的疑难问题,研究了上古音学术道路和学术方向。书稿基于上古内证材料所昭示的事实,对上古音研究的材料、方法、原则、学术道路,以及一些疑难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新的探讨,对上古音构拟的理论研究和具体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国际范围内的上古音研究和汉语构词法、汉字等的研究会起到积极作用。
本书介绍了现代汉语虚词概说、现代汉语副词、现代汉语介词、现代汉语连词、现代汉语助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类虚词和准虚词共七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