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探讨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中黏着性的构词语素,如壁、奋等的历时变化。本书基于个案的研究,从构式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古汉语单音词语素化在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倾向性特点,还讨论了单音词的词汇更替及其语素化等问题。汉语的语素是一种构式,为语音、句法和语义的结合体;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是构式化现象,因为由词变为语素,构式的层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形—义匹配体。单音词语素化的实质是特定语言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义关系的重新配置,语素化及部分图式性固定结构(如四字格)的形成属于构式化。单音词的语素化是多种同义表达形式之间历时竞争的结果,是汉语演变中无意图的附带现象,不是语言使用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在充分借鉴、吸收各汉语研究书的优点基础上,着重对19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这一百多年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尽量勾勒出汉语词汇研究发展的脉络。汉语词汇学史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本书是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科学地总结汉语词汇研究发展的历史,无论对汉语词汇研究本身来说还是对汉语词汇学史的研究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跨学科名作译著系列: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作为本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的综合性和纲领性专著,《跨学科名作译著系列:欧美词汇语义学理论》基于理论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立场,全面回顾了欧美词汇语义学的历史发展,详尽评述了历史语文语义学、结构主义语义学、生成语义学、新结构主义语义学,以及认知语义学这五大传统,并进一步展望了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前景。该专著填补欧美词汇语义学发展史的研究空白,不仅提供了欧美词汇语义研究思想的编年史式的记述,里程碑式的论著以及主要人物的介绍,而且阐述了欧美词汇语义学发展演变的背景及其动力。
脱胎于一篇探讨语言学史的博士论文,题目比较专,讲的是20世纪兴盛一时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怎样影响了汉语语法研究。这种影响毫无疑问是存在的,泛泛地说人们也都认可它,但源头到底在哪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涉及的程度有多深,则未必都清楚。《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在于把这种影响理出了一些头绪。
《甲骨文字典》既广泛吸收了研究成果,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获,该书体例,释义精辟,举例恰当,有以下独到之处。一、兼采各书之长,的编纂体例。该书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分为字形、解字、释义三部分,字形部分收录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解字部分解说甲骨文字的本义及引申假借义,释义部分列举各类有代表性的辞条,以说明所释各字在殷商时期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各种词义。三个部分有机结合,互为表里,使读者能通过该书对甲骨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二、字形的收集,先汇集甲骨文字,从其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字形,故该书所收字形虽不是太多,却有一以当十之功效。字形的排列,按时代先后分五期依次系于各字头之下。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甲骨文字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各个时期的不同字形、书体风格等,便于
《阅读上海万国建筑(英文版)》全面解析上海万国建筑的所蕴涵的欧美建筑文化元素,对主要建筑的建筑风格,文化背景,历史人文掌故作了生动的叙述,既有专业知识,又不失大众读者的阅读情趣。普通读者通过阅读《阅读上海万国建筑(英文版)》能有效地寻索到海派建筑文化的起源。
韩礼德文集10卷中,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译著全面向汉语界介绍韩礼德博士的研究成果,同时向其他学习和研究语言学的师生和研究者提供国际前沿成果的研究资料,因为有兴趣、而且能够顺利阅读英语文献的读者在毕竟是少数。这也是北京师范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五年规划项目之一。韩礼德文集几乎含盖了韩礼德的所有论著。卷:论语法。内容涉及语言系统、结构、类和级阶,范围包括从词到篇各种语法现象。
Leonard Talmy教授于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是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近40年来,他笔耕不辍,一直在认知语义学领域做着开拓性研究工作。 2007年10月,Leonard Talmy教授应邀作为“第四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的主讲专家来京作了10场讲座。讲座内容均系其学术研究中的重点专题。本书内容根据讲座录像整理而成,作为《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系列讲座》之一正式出版。
本书主要探讨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中黏着性的构词语素,如壁、奋等的历时变化。本书基于个案的研究,从构式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古汉语单音词语素化在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倾向性特点,还讨论了单音词的词汇更替及其语素化等问题。汉语的语素是一种构式,为语音、句法和语义的结合体;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是构式化现象,因为由词变为语素,构式的层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形—义匹配体。单音词语素化的实质是特定语言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义关系的重新配置,语素化及部分图式性固定结构(如四字格)的形成属于构式化。单音词的语素化是多种同义表达形式之间历时竞争的结果,是汉语演变中无意图的附带现象,不是语言使用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汉语本体研究,下编是语言接触研究。上编选择五个专题展开讨论:语气词(章);含“得”“不”的述补结构(第二章);被动式(第三章);比拟式(第四章);选择问句(第五章)。此前我们曾做过《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撰成《(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一书,已交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考察项目及考察角度的选定,都注意不跟已经做过的工作重复。下编六章:元代蒙汉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第六章);元代白话碑文的直译体特征(第七章);元代的“蒙式汉语”及其时体范畴的表达(第八章);元代的“汉儿言语”(第九章);《直说通略》的语言特色(第十章);元代语言接触对汉语语法发展的影响(第十一章)。
本书按《说文》部首排列,分十四卷。选定的字数为1715个,对每个字都力求弄清其音、义以及在卜辞中的用法,并将其写在甲骨文字形后面,是一部甲骨文字形书法集。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至今已一百馀年。甲骨文出现以后,相继出现了甲骨学以及它的分支甲骨文文字学。甲骨文是客观存在,是今日通行汉字的本源。它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百馀年来出土甲骨卜辞十六万片以上,这些卜辞所用单字超过五千。甲骨文字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但文字考释是一项基础工作。目前已考释出一千多个字。考释申通常使用的方法是,考察文字本身的演变,上溯汉代以上之金文,由金文窥书契之意,分析甲骨文的偏旁、点划、结构,合以声韵训诂,再和《说文解字》进行对照,许多甲骨文字在《说文》中找到了对应字,另外许多形体《说文》中没有,就注上“说文
武占坤、王勤两同志写成的这部《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注意到词汇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问题,提出了对词汇体系的一些看法。这是很有意义的。学术是在争辩中成长的。尽管某些地方的某些提法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是这条路是正确的。这部《概要》有很多长处。原书具在,这里就不一一指数。我国词汇学研究很早,可是作为一个有理论、有规律、有完整的科学体系的语言学科,它又是比较晚的。回想五十年代,武占坤、王勤两同志和我共同学习时,汉语词汇专著很难找到,当时仰仗的只是学术界前辈著述的启示和并世学者以其辛勤劳动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