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汉语方言较多而且复杂的省份。汉语七大方言中的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以广东为大本营,而属闽方言的潮汕话在广东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粤方言分布在广东的中部、西部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客家话以梅县为代表。
条目安排 1.《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收录分单字和条目。单字用比较大的字体。条目按个字分列于领头的单字之下。 2.单字和条目 (1)为便于外地人检索苏州话,《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单字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2)单字形同而音、义不同,或形、义相同而音不相同,各有适用范围的,参照普通话词典分立;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作为条目分立,标注中文数字加括号列开。 (3)关于条目。形同、音同,但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标注中文数字加括号分立。形同、义同而音有多种的,则在一种读音后面再注另外的读音。 《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之条目,单字条目在前,多字条目在后,字数越多越后。 《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附生僻字,附人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汉魏六朝韵谱》将汉魏六朝音韵分为三谱。谱叙述两汉的韵部,第二谱叙述魏晋的韵部,第三谱叙述齐、梁、陈、隋的韵部。每叙述一个韵部,都将属于此部之字胪列于部首,然后用较小的字号另起一行低一格,把韵文里凡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这一韵部的韵脚抄录下来,以为例证。全书框架新颖,条理清晰,填补了中古音韵研究的空白。
《赵和平敦煌书仪研究》选取了作者二十余年来有关敦煌书仪研究的文章二十篇分为三编。其中编 总论 共四篇第二编 个案研究 共十二篇第三编 专题研究 共四篇。在研究视角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作者不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书仪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书仪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亦给予了较多关注。
古陶文的著录与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呈热络之势,新材料与新成果的问世也亟须作一小结,《古陶字录》正是为配合学界及读者的需要编纂而成的。古陶文的著录与研究自晚清至今已百余年,旧时的释字成果在不同时期已有多种专书予以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些著作中,较近时期的且能较完整地反映学界成果的有《古陶文字征》及《陶文字典》二书。《古陶文字征》出版于1991年,近20年的新材料和新成果未能涵納;2007年出版的《陶文字典》虽在取材和总结学界释字成果方面较《古陶文字征》为优,但该书收罗可检字只有1279之数,亦未能尽数反映学界的释字成果。 《古陶字录》分为三编。编《单字》,录可识字(少量不识而可隶定字)1580字;第二编《合文》,录合文34种;第三编《附录》录未识字400余。 本书的编纂取材,除利用已出版的著录书与字典类工具书外,
作者沙加尔对上古汉语确定了更多的加缀方式并研究其功能,把目前所理解的上古汉语词缀形态跟词族综合成一致的上古音构拟体系,并用一系列词源的研究来阐明这一观点。
目前联绵词词族研究成果大多为单篇论文,比较零散。《联绵词族丛考(繁体版)》则首次对联锦词词族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考释、语源推求。书中具体系联考释了联绵词词族九十余,涉及联绵词一千五百多个,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阶段性成果。
《无锡、苏州、常熟方言本字和词语释义》所说的无锡方言包括原无锡县东部硕放乡薛典的方言①和今无锡市区的方言。无锡薛典方言就语音说,与苏州及原吴县②方言很接近;就词汇说,与苏州、常熟及无锡市区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所以《无锡、苏州、常熟方言本字和词语释义》在述及四处方言共同的语素时,除无锡薛典方言外,还列出苏州、常熟及无锡市区的方言,兼谈三地的本字。本文各条目后所记的音,①为无锡薛典音,②为苏州市音,③为常熟市音,④为无锡市区音。文中所举例句都是属无锡薛典方言的。 本文所说的主要是方言中的单音语素(成词或不成词),一般是方言中有音无字或一般不知其字的语素。另外还谈了文读音与口语音差别较大的一些通用字。本文以“~”代替条目字头,例句中写不出的字用同音字,无同音字直接记音。
印欧语系诸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得到语言科学证明之后,语言学界把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试图应用到其他语言的谱系分类上来。譬如,“阿尔泰语言学理论”就认为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洲—通古斯语族诸语言和朝鲜语(有的也包括日本语)同属于一个语系,这些语言之间具有同源关系。但是这种假说至今尚未得到语言学界的完全肯定和认同,仍有不少学者持有相反意见或抱有怀疑态度。
《德宏傣语教程》系统地涵盖了德宏傣语学习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教材从辅音(声母)、元音(韵母)以及声调的读法和写法入手,发展为词的拼读和拼写,继而逐步转入短语、句子和短文的学习。内容深入浅出,还给每一章节精心设计了全面的拼读和拼写练习,使得德宏傣语初学者能够轻松入门,循序渐进。《德宏傣语教程》涵盖了丰富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配套的拼读、拼写技能练习,起到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是一本德宏傣语初学者不可多得的德宏傣语基础阶段教材。《德宏傣语教程》适用于德宏傣语学习者、培训班学员。
《凉州方言词语汇释》一书,共收凉州方言词语9900多条,六十多万字,蔚为大观。笔者近来研究明清民国方言辞书,对当代方言词语考释著作颇有关注,蒙作者相赠《凉州方言词语汇释》书稿,先睹为快。
汉语史的研究是依于汉语史料的,史料数量有限,价值可珍。史料的数据记录既是国学的传统,也是国学的基本。《如斯斋汉语史续稿》所收多篇论文提示了汉语音韵史、方音史、音义史、文字史的史料分布,冀希望有益学术,有惠后来。
世界文字,外表形体迥然不同,内在规律如出一辙,系统井然。一万多年前,出现原始文字。刻符、岩画,文字性的图画、图画性的文字,一步步形成文字的胚胎。五千年前,文字成熟,能按照语词次序无遗漏地书写语言。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被称为“古典文字”。还有美洲古代的马亚字和其他古典文字。它们记录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字母在古典文字的母胎中孕育了两千年,然后呱呱坠地。由于它简单而实用,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世界。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全球史的基本素材,是知识时代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世界文字发展史(第3版)》作者周有光教授最有影响的三本学术著作之一,分别在1997、2003出版版和第二版,受到读者的欢迎,影响很大。此次修订整个着重在“古典文字”部分。
《信息科技论文:写作、发表与高被引》面向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学科,针对投稿高水平国内外期刊、会议时,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实例,从读者、作者、审稿人、编辑、出版人等角度,多方位阐述了科技论文写作、发表的方法。不仅包括高质量论文写作要点,而且包含对写作规划、研究方法、投稿、评审、修改、发表、传播及影响等论文生命周期关键点的介绍和分析。除此之外,《信息科技论文:写作、发表与高被引》还对投稿规则、评审标准、审稿周期、论文录用及引用率等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剖析,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信息科技论文:写作、发表与高被引》是面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发表指导读物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校理工科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属于汉语词汇语义学研究范畴。汉语本源双音合成词的形成有两个渠道:一为历史传承式,一为现代合成式。本书的研究对象属于前者,指在源头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文献语言的现代汉语复合词,简称“先秦传承复合词”。在研究原则上,以汉语书面语为背景来观察词汇的发展变化。由于文言与白话是汉语两大书面语体系,因此,本书试图通过对现代汉语中先秦传承复合词的研究,从词汇角度沟通汉语两大书面语体系“文言”与“白话”,考察“文言”对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