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家文库:李华伟文集(套装上下册)》为图书馆学家、原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华伟博士的文集。文集分为上、下卷。上卷收录了李博士的主要学术著作,下卷收录了主要的学术论文。附录为关于李华伟研究的资料。李华伟为中美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为中国图书馆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值八秩华诞,文集的出版具纪念意义。
城市精细化治理是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升级,其理论和实践内涵是以城市各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将城市多元治理的理念转化为治理的实行行动,通过提升城市政策的精准性从而不断提高治理效能。当下我国城市精细化治理实践在意义上是对新时代城市治理中国道路的新探索。
《拾贝集(精装纪念版)》收录了周有光先生的近百篇文章,是继《朝闻道集》后这位106岁的世纪老人最新的研究心得,以及他近年积累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他定名为《拾贝集》,昵称它是一本 休闲读物 。 然而,虽谦称 休闲 ,但与《朝闻道集》一样,周老以他独特的风格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新的审视,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反思。这些文章平实而高远,简练而睿智,有的几乎达到了见所未见、思所未思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周老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开阔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 《拾贝集(精装纪念版)》共分为三辑:清流拾贝、浊浪淘沙、以史为鉴。文章虽短小精悍却汪洋恣肆,平淡如水而意蕴深厚;句句真话,字字珠玑,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体现了这位百岁学人的赤子之诚。
《吕碧城文选集》收集了吕碧城生前撰写的文章,并有时人记录的吕氏相关活动或评论。《吕碧城文选集》内容分为三类,一为教育与女性解放,二为运动保护及素食主义,三为旅行及不同文化。
本书收入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1913年至1927年的论文、演讲、杂文和讲义等。李大钊曾参与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其论著不仅反映了他对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中外时局的观察与评论,而且展现了他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与道路的艰辛曲折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和史学思想、马克思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与思考。这些论著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在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召开的第三届、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论文集。《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者大多数的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管理和漆器工艺研究。全书分为上下编,编入文章近四十篇,内容涉及舟船文化、文保考古、漆器研究、博物馆学等跨湖桥遗址研究的方方面面。
《洞悉我们社会的错位》依内容分了三编:新闻的洞见;房价的秘密;仰望星空的情怀;编是新闻短评汇集。为了使读者阅读时容易进入,就将即时的评论,按逆时顺序排列了。第二编是关于房地产问题的评论。为了统合借纷杂时事来表达一个大思维的肤浅和散乱,使有兴趣深入思考的读者的思绪编织,有一个经纬来承载,也是对作者的整体思考的一个简略归纳,就同时收汇了几篇其他文化专栏的文章,这就有了第三编。这一编分别阐述了作者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也大致概括了作者的理论框架。
赵荫棠,字憩之,音韵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职于河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在声韵学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著作有《中州音韵源流考》、《中原音韵研究》、《等韵源流》。《陇上学人文存:赵荫棠卷》选编了赵荫棠先生在声韵学理论研究、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并全面阐述了其学术成就。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何为博物馆”“博物馆为何而存在”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拱宸桥杂记》分为古桥今昔、历史印记、旧迹寻踪、庙舍殿堂、市井民风、旧时歌谣几个部分。从档案视角,客观、真实地将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往事固定下来,让历史得到延伸。从而起到展示后人,教育后人的作用。
2010年开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开始不断尝试着用科技的方式将美术作品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给大众,并希望用科技作为文化的载体,着力创建一个基于实体美术馆,但是可以实现更多功能的虚拟数字化美术馆。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张保护,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及金属制币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是一
伦理学原理,乃人与他者共生的社会生存公理。首先考察人的存在何以要诉求伦理生存及可能性条件,提炼人类伦理自然律和人文律;探讨伦理世界的构成维度和各具个性的差异性,严格区分道德和美德的依据与方法。然后审查伦理生成的人性土壤和逻辑起点,审查前者,揭示“生、利、爱”人性方阵,发现伦理世界生成的原动力机制;检讨后者,揭示限度生存的群己博弈机制,探讨伦理世界敞开的认知基石。以此为进路,审问人类“竞一适”生存必要遵守的“利益、权利、责任”认知原理、“动机应当、手段正当、结果正义”行为原理和“人道、平等、公正”价值原理。以此原理为准则,深入检讨人间社会道德作为和美德诉求之分殊:道德践履遵循权责对等原理,根本方法是功利论,行为原则是“合法期待与道德应得”的利己不损他或利己亦利他;美德作为遵循
庙行镇位于宝山区中南部,成陆距今约1450年,始为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境域地势总体平坦,河港交错,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解放前,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战乱频繁,盗匪横行,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尤其是“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庙行地区变成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庙行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平整田地,兴修水利,遂将庙行建成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富民政策,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庙行工农业生产比翼双飞。农民在政治上翻身之后又在经济上翻身,钱袋子迅速鼓起来,彻底摆脱了贫穷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庙行成为蔬菜生产地区,是上海菜篮子工程副食品生产基地,拥有50座大型的猪场,其中2座万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于策展的认知:策展不再局限于以视觉艺术为核心的观念性表达,而是突破了艺术、历史、文化等范畴,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体制化界定的自由形式。策展包含着文化的参与、选择、安排,更带有策展人批判性的评价和分享,关联着一整套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会活动。策展可以在以视觉主导或非视觉主导的生命的各个领域开展,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多样性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书中对策展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哲学色彩的探讨,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家。作者以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哲学概念在当代话语体系下的新的意义和对于策展、对于人的新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观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书对于与策展密切相关的博物馆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作者的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论文选集(1)》由朱顺龙主编,系近十年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师的论文汇编之一,本集所刊的论文多为在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重要学术成果,涉及考古、文物、博物馆、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其中有思考、有探索,也有疑问和困惑,其根本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邀集同行,共同为中国文博事业的研究与发展出谋划策,为中国文博事业的明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