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柳欣学术论文集》,本书就是对柳欣学术论文进行归纳整理,本书共四部分内容,编经济学思想、方法与批判,第二编马克思经济学,第三编价值分配与货币资本理论,第四编宏观经济。系统地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的经济学家柳欣论文进行分类阐述,为研究柳欣著作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最著名的博物馆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荟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那些最著名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中,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这本书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 游民文化 江湖文化 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让读者在 游民文化 和 江湖文化 中发现另一个中国。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由相对独立的三部分文稿组成,分别是《往日杂稿》、《魏晋玄学论稿》和《康复札记》。其中,《往日杂稿》主要是有关印度早期佛教、隋唐佛教、道教文献和西方哲学的论文与书评的结集。《魏晋玄学论稿》收有九篇文章,深入阐释了魏晋玄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学的本体之学,就魏晋玄学派别、“言意之辨”、“贵无三派”、“向郭之庄周与孔子”、“圣人学致问题”等提出了重要见解。《康复札记》则为晚年所写,包括几篇讨论佛道的文章。
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讲座中,就讲演者的知名度、面向公众的影响力以及在普及与学术的结合、听众人数(在大学的报告厅举行)方面,声望、首届一指的就是大学达尔文学院的这个系列年度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主题开放,论述深入,叙述新颖,不守常规,多个学科就一个主题由各学科从多个视角来阐述,主题本身似乎不属于任何学科,比如 结构 起源 颜色 灾难 记忆 证据 时间 身体 等。 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真正有机结合,真正知识人的视野和素质,用我们通常很难想到的思考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提供对世界不断的新的解释。 讲演者有画家、舞蹈家、天体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小说家、神经系统科学家、控制论者、建筑大师、心理学家、作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本书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唐诗的博物学解读》后的又一新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环保有关的中国古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阅读古诗词,对当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这里汇聚了人类创造的无数璀璨瑰宝; 这里充盈着艺术和知性,却也充满神秘感; 这里洋溢着永恒大美,但抢夺文物的争议也始终不断。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优选、的博物馆之一,1759年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它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罗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目前拥有藏品1300多万件。由于空间上的,大量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法》规定:“现有的与之后增加的每一件藏品都将较为保存并供后世利用,且保证所有学者和怀有好奇心的人都能自由进出。”博物馆至今仍坚持这一原则:免费开放,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 卢卡·莫扎蒂编著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伟大的博物馆》是对大英博物馆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礼,该馆是有着重量声誉的博物馆,藏品不但数量极其庞大,其质量也是一流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作者在1982年和1985年曾跟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马子云先生等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言传身教之中受益颇多。1984年和1991年又分别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泰安举办的“石刻学“学习班、江佃扬州举办的”全国古代碑刻艺术传拓技法提高班“。在从事传拓工作的二十多年中,结合自己在故宫、扬州、西安等地学习和考察取得的经验,吸取了南北广阔不同的传拓技法特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西北地区气候特点的传拓技法。双利用多年来主管图书资料的工作之便,将历代金文及石刻文的拓本,选出其中有代表性者,以时代为先后加以排列并附以说明,编写了《传拓技艺概说》一书。本书分上、下编。上编重在介绍什么是传拓和传拓学、传拓法的起源、发展和完善过程,传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下编介绍传拓技法及其相关的知识,以期更多的人认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博物馆理论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实践、“政府机构知名品牌型”生态博物馆、“民间机构知名品牌型”生态博物馆等。
《辜鸿铭文集》试图阐明中国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此外,书中还加进了两篇:《约翰·史密斯在中国》、《一个在汉学家》,在文中,作者力图说明那些地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的外国人,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北京鲁迅博物馆所藏鲁迅生前搜购历代拓本5100余种、6000余张,大略可分为刻石类,包括碑碣、汉画像、摩崖、造像、墓志、阙、经幢、买地券等;吉金类,包括钟鼎、铜镜、古钱等;陶文类,包括古砖、瓦当、砚、印等。除了鲁迅生前编订目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汉画像选集外,大都没有公开面世。 蔡元培先生曾高度评价鲁迅收藏和研究金石拓本的工作:“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 鲁迅收藏的拓本,涉及书法、文学、雕刻等诸多领域,兼具文献性和观赏性,是鲁迅研究汉字发展源流及书法艺术、校勘典籍的原始资料,也是我们进行这方面研究的珍贵的参考资料。鲁迅生前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