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所收12篇论文略依时代和主题排列。1~3篇主要涉及新疆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和上古时期中西交通,包括吐火罗问题。4~6篇为语言学论文,特别关注汉语语言史与梵语和佛教的关系。7~11篇均与敦煌吐鲁番学相关,对唐五代变文的研究是其重点,还讨论了《心经》诸本与《西游记》的关系。2篇是与语言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梅祖麟教授合撰,讨论近体诗与梵文诗律的关系,对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作了深入分析,是继陈寅恪先生名作《四声三问》之后的一篇精心杰作。除上述12篇外,梅氏于2010年写成长文《近三十年来北美中国语言研究的进展》,涉及汉语与内陆欧亚语言关系的研究情况,《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由其学生、密歇根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博士和匹兹堡大学博士
赵少咸的小学成就举世嘱目,但呈现给世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著述因为战乱、“文0革”等多未能面世。经过多方努力寻找、整理,推出《赵少咸文集》,包括《经典释文集说附笺残卷》《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校记》《诗韵谱》《手批古书疑义举例》《赵少咸论文集》等。该书稿则是对故宫博物院所藏王仁昫《切韵》所作的校勘。
作为京师图书馆首任馆长,缪荃孙堪称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先驱者与奠基人。2014年9月2日,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江阴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了“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共收入18篇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学界对缪荃孙在图书馆、教育、版本、目录、金石、历史、方志诸领域的研究成果。
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最著名的博物馆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荟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那些最著名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中,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
《诗经》有言:“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古人谓谷风为东风,随春化雨,润物无声。又谓谷风为生长之风,翼彼新苗,花叶茂成。此套学人随笔,作者多来自上庠,以随心、率真的笔墨,透出才情与职志,故取“谷风”而冠之,期与读者相呼应。
《社会性别与社会读本》从女权主义与社会性别对社会与知识生产的影响、女权主义的去中心化、酷儿问题、全球化等角度呈现女权主义学术不断延展的关注领域,并对“社会建构”这一经典的女权主义命题进行重新思考。
《第三代学人自选集(辑):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学反思、宗法农民与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社会文化观与农民文化论、农民、农民学与农民社会的现代化、当代农民研究中的“恰亚诺夫主义”《农民、政治与革命》中译序、农史新证、后期大西军营庄制度初探、大西军治滇时期的农业、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等。
《拾贝集(精装纪念版)》收录了周有光先生的近百篇文章,是继《朝闻道集》后这位106岁的世纪老人最新的研究心得,以及他近年积累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他定名为《拾贝集》,昵称它是一本“休闲读物”。 然而,虽谦称“休闲”,但与《朝闻道集》一样,周老以他独特的风格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新的审视,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反思。这些文章平实而高远,简练而睿智,有的几乎达到了见所未见、思所未思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周老超然物外的胸襟和气度,开阔而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 《拾贝集(精装纪念版)》共分为三辑:清流拾贝、浊浪淘沙、以史为鉴。文章虽短小精悍却汪洋恣肆,平淡如水而意蕴深厚;句句真话,字字珠玑,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体现了这位百岁学人的赤子之诚。
本书辑选圆明园研究与保护论坛成员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全面展示圆明园研究,尤其是数字化研究方面的全新成果。 该选题的读者定位为专业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