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与读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永恒命题。本书立足于中国图书文化史的学术背景,探讨了我国图书馆古籍典藏保护、明清私家藏书楼规制和藏书资源利用等问题,评介了《书林清话》、《藏书纪事诗》、《文献家通考》等名著要籍,叙述了克乃文、王重民、刘国钧、李小缘等图书馆学家和前辈学人的事迹,并对中日典籍交流史的有关主题有所涉及。适合于海内外书业人员、媒体工作者、读书爱好者和图书收藏者,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府有关课程教学工作参考之需。
徐明清,1911年5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1925年参加进步青年政治团体乙丑读书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长期在敌占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秋转为中共党员,任晓庄党支部委员、妇女干事。1930年起相继担任中国自由大同盟南京分会妇女部长、上海一·二八难民工场教育科长、晨更工学团主任、东北军工委妇女支部书记、中央组织部妇女科副科长、陕甘宁边区妇委书记兼妇联主任等职。参与筹办并参加了边区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参与组织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筹建了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农业部人事司副司长,中央农村工作部干部处、基层组织处、教育处副处长,国务院农办农场组副组长。文化大革命中被错定为叛徒。1977年,又因受江青问题的牵连,被关押两年半之久。1981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对徐明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历代祖先都非常重视音乐文化,将制礼作乐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务。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部正史,大都有专门篇章记载着该朝代的乐制、乐论、乐律、乐理、乐器、乐歌、乐舞、乐人等等音乐状况,贯穿数千年,自成体系,乃是全人类的文化奇观,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吾人自当悉心保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书把原来分属于不同朝代的“音乐志”“一网打尽”,加以注释、译文、解读、补遗和评说。学习与研究者一书在手,数千年乐史在目,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