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一作上海县)人。明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参加南京乡试中举,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赴北京会试,得中第二甲名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四年后散馆,授编修。万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皇长子朱常洛出阁就讲,董其昌充日讲官。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奉使持节长沙封藩。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主考江西。熹宗天启二年(二八三一),擢任本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并题充纂修官,编纂《泰昌实录》;嗣后又为编纂《神宗实录》,奉派往江南采访万历朝章疏遗事,广收博征,编成《万历事实纂要》三百本,又选辑《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四十卷。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
本书中有何新老师对《易经》六十四卦的详细考注,其次是对《易经》之“传文”即《易传》的七种十篇详解,更为宝贵的是书中收入了大量何新老师数十年来对《易经》的研究成果,包括多篇学术笔记和大量图片,全书堪称何新老师研究《易经》珍贵学术成果的总和之作
《语法与诗境——汉诗艺术之破析》,蔡宗齐著。主书名“语法与诗境”概括了本书的中心内容。语法这里特指使用诗歌语言的方法,主要涵盖韵律、句法、结构三大方面;诗境,则是这三者互动结合而产生的审美体验,其中z上乘者被认为可呈现主、客观世界之实相,称为“意境”、“意象”、“境界”。全书分十二章,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相互交错,相得益彰,力图将每种诗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以及不同诗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路径一一梳理清楚,从而揭示为何各种诗体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能焕发出迥然不同的诗境,即独特的时空或超时空之审美经验。
《韩昌黎文集注释》(上下)作者积多年钻研成果厚积薄发,对韩文进行了详尽地整理、校注。书中吸收了多年来的韩文研究成果。韩愈是唐代重要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但他完整的文集此前只有一部,且为近百年前的旧注。
《金性尧全集》按体裁类别及写作时间编次,收录金性尧生前结集出版的《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等散文及文史随笔集;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古诗选注集;此外,还收录未曾结集出版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等;附卷收录已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文坛友好来信、金性尧年表以及金性尧夫人武桂芳的作品。本册为第五卷,收录了《饮河录》和《土中录》两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