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不能作无本之学,无根之木易到,无源之水易涸。 吾人论学求真非求胜也。 陈垣 《陈垣全集》二十三册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国家 十一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资助出版,共一千余万字,是陈垣先生全面、系统的著作汇编。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境内)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一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为明末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作品集新编,共分二十册,涉及法藏指要、经释、文集、杂著等八个大类,资料价值极高,对于佛教研究、学术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部分介绍了美国法视野下的问题,分析了同性婚姻案件的裁决融合了正当程序条款和平等保护条款,打破了一些学者认为的法院的裁决仅仅是是一种政治和文化决断,缺乏法教义学基础的谬见。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性倾向是否可以改变,与平等保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性倾向歧视是否是一种性别歧视,本书揭示了宪法学上应该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后半:本书第二部分是中国法视野下的性/别少数群体平等保护,着重分析了跨性别婚姻权利在中国法之下是如何实现的,既没有相关的立法讨论,也缺乏里程碑式的司法裁决,体现为一种无声无息的变迁。另外,透过对一起刑事案件的分析,揭示了刑法需要宪法的制约才能真正的体现谦抑性。第三部分是对一些学术著作的书评,研究了中国法之下的问题有哪些不同于西方的模式。
读着《弘扬中华妇女文化丛书·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阆苑奇葩》,仿佛重读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传奇,仿佛重读着“惊才绝艳,巨劫奇变”的《柳如是别传》,仿佛重读着“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文文山《正气歌》,仿佛重读着“至情至性,舍生忘死”的陈端生《再生缘》。不过这部书不是传奇也不是神话,而是一部真实的中国女性史诗,又是一部才华横溢的女性诗史。
本书收入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1913年至1927年的论文、演讲、杂文和讲义等。李大钊曾参与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其论著不仅反映了他对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中外时局的观察与评论,而且展现了他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与道路的艰辛曲折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和史学思想、马克思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与思考。这些论著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贵州读本》是为贵州青少年编选的一个语文读本。主编有三位: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贵州生活过十八年,把贵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戴明贤是贵州作家,封孝伦是贵州学者。《贵州读本》首倡把地域文化的教育引进语文教育,但它提出的理念却明显超出了地域文化。那就是: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编者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精神建设的大问题。贵州山水、贵州风情、贵州文化,在很感性的文字中展现,像一幅逐渐铺开的长幅画卷。如编者所言,它是弱势文化描写自己的一个尝试。
《新现象学概论》以德国当代哲学家赫尔曼·施密茨提出的新现象学与现代经典现象学的关系问题为重点,在探讨现象学前辈大师胡塞尔、海德格尔诸核心论题如意识、存在基础上彰明新现象学之新意所在。不同于尚未摆脱“内心世界教条”的胡塞尔和“迷失”于交错的“林中路”中的海德格尔。新现象学孜孜以求的哲思对象,是隐没于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分思维中的种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现象:介于心灵和物理躯体间的身体,被投入私人“内心世界”的情感氛围,最根本的,则是此“情—身”被牵缠于其中的情境世界以及为此情境世界置基的性主观事实。从胡塞尔以直观为原则的纯粹意识、海德格尔存在者的存在,到施密茨“反身而诚”的主观事实,现象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旨向愈益明显。
今年是丘东平诞辰100周年,为了重新认识和全面评价丘东平和他的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和中共海丰县委决定联合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主办一次全国性的丘东平文学学术研讨会,并与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一套丘东平百年纪念文集,包括《丘东平作品全集》和《丘东平研究资料》两册,以为今后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丘东平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位明代的书画家和理论家,董其昌在他身后几百年已引起了学术界普遍的关注。1989年上活出版社暨中国绘画研究季刊《朵云》编辑部在松江举办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出版了一部《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收集了近百年来海内外有关董其昌的许多论文;而寻次会议所收到的一批论文,则收入了《朵云》24期之特辑。至1992年,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又举办了董其昌国际讨论会,尔后该会的有些论文散见于的美术杂志。正是这前后两次国际讨论会,另外听说台湾也曾开过有关董其昌书法的研讨会,遂使我们萌发了编辑这本《董其昌研究文集》的念头。在编辑过程中行到了作者们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一些译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我们赶译纳尔逊会议的论文,使本书行以如期付梓,这是我们要表示感谢的。为避免仍有所遗漏,我们还请洪再新先生搞了一个《董其
《北京元代史迹图志》主要内容简介:北京地区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了一条人类文明闪光带的景观,而从人类聚居点到重镇,从陪都到都城的每个节点,则是这条闪光带的光源聚焦处。不论是原始人类的聚居地,还是偏北的方国都城,再到军事重镇,然后发展为都城的漫长的历程,都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展现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细观北京历史,我们则能发现不论是她的历史发展的进程,还是从整个中国都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元代的大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北京最重要的闪光点之一。
由于张舜徽先生的著述甚多,各害原出版罩位不同、排版不一(多为繁体竖排),现在统一改为繁髓横排,技街上有难度。但我们本着封作者和蓣者负责的憩度,忠寅作者原作,不随意更改,祗在极佃别情况下稍作技街庹理。遣程情况主要有雨颊:一是原害中的爽注,一律加括虢,注文字虢同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