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记忆?记忆转瞬即逝,不足为凭,却又必不可少。没有记忆,我们就没有了身份感,无法进行推理,甚毫无法完成简单的动作。记忆非常难以界定。千百年来,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为了理解记忆,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本书便邀请读者一道去欣赏自古以来关于记忆的隐喻。本书跨越了不同的大陆,也跨越了不同的学科,通过探寻这些记忆的隐喻,揭示了心灵的观念史。这些隐喻太多来自各种存储信息的技术和工具,从蜡板,书籍到照相术、计算机及乃至全息图。本书能够启人心智,却又深入浅出。凡欲了解记忆和心灵的读者,都应捧读。本书于1990年获得荷兰心理学家。学会颁发的海曼斯奖(HeymansPrize)。
本书共分八章,先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开始讲起,一直到十七至十九世纪荷兰和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还介绍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其间,具体介绍了各学派的不同心理学理论,如日内瓦学派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完行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供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DNA决定我们是不是人,镜像神经元决定我们能否塑造文明。”镜像神经元堪称20年来心理学界最重要的发现,然而小小的镜像神经元,真的能够解开人类进化史上的重大谜团吗?镜像神经元理论提供了一种精练而简单的新方式,来解释语言的进化、人类共情的发展以及自闭症的神经基础,乃至精神分裂、药物滥用、性取向、传染性哈欠等,其作用可谓无所不包。 在《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中,神经科学家格雷戈里·希科克回顾了镜像神经元理论从萌芽到流行的全过程,对其进行了大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解释。这些理论探讨阐明了有关人类认知及大脑功能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人类如此频繁而大量地进行模仿?要理解言语,我们必须具备说话的能力吗?自闭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人类能够进行心智解读吗? 从发现问题到创建理论再到修订理论,《神秘的镜像
在这本西方哲学人类学名著中,德国哲学家阿诺德·盖伦以社会学和生物学为基础,性地提出了一套社会心理学理论,并把他的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当前社会,透彻分析了人类当前所处的立场。他认为,以往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是一种稳态的农业社会,具有各种各样的稳定制度,但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告别了那种宁静的常规社会,打破了那种稳定的制度,步入了一个节奏快、变化大的现代社会,而人类的精神、思想、伦理等都将在这种未定型的社会中被迫迎接这一巨大挑战。人类在挑战这一巨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冲突,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心灵危机。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及其所造成的人类心理失调,并不是人类文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危机,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坐标系的危机。 对于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期待任何一部著作能够给出最后的回答,
约翰·R·塞尔编著的《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对当代心灵哲学的唯物论传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作者提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它是内在的、定性的、主观的、人称本体论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现象。但是正如液态是水的特征,意识也是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特征,因此和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并没有冲突。《心灵的再发现(中文修订版)》还对意识、意向性、背景能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本书由香港城市大学何敏贤教授等人基于多年实践撰写而成,介绍正向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存香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正向特质(优点与长处)、正向思维(乐观与希望)、正向感知(感恩与品味)的测量和练习方法,帮助个体从逆境中复原并走向更好的未来,获得更快乐、更有意义的人生。本书的特色,就是依照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对正向心理学中有关理论、观点及方法进行了文化调整,使其更符合华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从1946年到1949年,维特根斯坦开始研究心理学哲学,《同文馆·涂纪亮哲学译著选:心理学哲学评论》主要涵盖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在本书中,维特根斯坦考察了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如期望、感觉、想象、知道如何遵守规则、对其他人的感觉知识等等,对现象学中所强调的“意识向度”等内容作出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