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探讨的重点是人类进化的问题,但作者所谈的并非生理功能层面的进化,而是心理,乃至意识层面的进化。其实书中所谈及的内容在实质上与各类正宗的修行体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所用的语言是“现代的”和“科学的”,更加容易被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理解。其实很多的体系都是一种向内看,去研究内在的心理学,它们实修的方法也都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训练。尽管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但是基于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体系所用的专门语言,即进行自我观察时独有的标识系统和自我发展的路线图都是不同的。
《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临床应用研究的书籍。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复杂深奥,艰涩难懂。 作者根据多年应用罗夏墨迹测验的经验,通俗易懂地为读者解读了综合系统的发展简史、实施过程、记分规则和解释规则,并完整详细地分析了多个临床案例,展现了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读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仅适合有关罗夏墨迹测验的科学研究,也可用作高校心理学专业教材和广大读者的趣味读物。本书由孔德生、李琼编著。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系统性。文库参照心理学学科体系和我国现实需要,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与实践三个系列。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权威性。文库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文库撰稿人的选择面向全国,每一本图书都由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文库的统稿工作由国内权威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负责完成。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前沿性。文库在全国范围选聘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既可以吸收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也可以保证所选内容资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具有实用性。文库在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实用性。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给出的理论实用,给出的技术
同理心(Empathy)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理解与响应他人体验的一项综合能力。同理心是和他人沟通协作、建立信任和影响领导他人的基础。 “同理心的力量”是一本主要针对年轻管理者而写的实用手册。以轻松说故事的形式一步一步引领读者们深入了解提升同理心的法度:以‘只要求自己’的态度和理性思考为基础,加上具体自我持续锻炼之方法,从而提升同理心的力量。对初次当管理者的年轻人而言,同理心是一门必修课,而“同理心的力量”就是他们职业生涯成功的钥匙。
《针刺麻醉的心理学研究/王极盛心理学丛书(第七卷)》是著名心理学研究专家王极盛先生的一部有关于中医针刺麻醉的著作。《针刺麻醉的心理学研究/王极盛心理学丛书(第七卷)》对针刺麻醉研究中方方面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重点分析了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书稿收录的文章多在相关杂志发表,有关研究亦曾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项
集结两位作者多年来有关华人孝道的系列研究,以心理学的观点,将原本以文化色彩著称的孝道概念,由人文学的研究范畴,引介到华人本土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分从“社会态度”与“认知发展”两种不同取向切入,探究孝道如何在日常生活运作中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前者主要针对孝道的静态组成内涵进行检验,进而探讨各成分间的关联及其作用;后者则强调由动态的认知思考历程,分析影响个人孝道行动的各项认知特征,以探讨各项特征是否组合成不同认知组型,并据以界定不同的孝道认知发展阶段及其影响效果。《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从事本土心理学研究者的理论思考,对于关切家庭与亲子互动、华人社会文化变迁等议题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者,亦可提供研究取向上的互补与联结。
本书是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之一。生态心理学是西方正在兴起并逐渐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心理学新的理论派别。本书详细介绍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学科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和评价其理论观点。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心理学的新动态、新方向,增进知识,奠定心理学创新的理论基础。生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生态心理学的理论意义体现在它将人与环境的统一体作为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并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根基。因此,它对摆脱二分式思维,克服客观心理学与主观心理学的对立局面,建构充满生机的互动的整体主义人化心理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生态心理学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生态心理学关注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和生态危机的解决。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提供了至今关于MI(动机式访谈)的最完整、最前沿的阐释。书中描述了MI所包括的四个过程——导进、聚焦、唤出和计划——并围绕它们进行编写。一些重要的关于MI的基本过程和训练的新知识也已经被包含进来。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包含众多案例、一个MI术语的词汇表和更新了的参考书目列表。关于MI的历史、理论、证据基础和保真度评估的讨论被放在了本书的结尾部分。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还增加了对至诚为人的强调,作为MI实践中基本人文精神的第四个元素。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让MI可指定、可学习、可观察和有用。
在两岸三地的当代华人社会中,人文学者率先开始讨论自我的课题,但社会科学对自我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心理学对自我的探讨更是走过了从移植西方理论到开创本土化研究的曲折过程。不同于西方文化,华人的价值体系并不强调个人去控制环境、表现自我,或实践潜能,而强调人境融合、自我克制及顾全大局,因此,“自我”的研究必须回归到文化的脉络之中,始能发掘对理解华人的自我有意义、有启示的研究旨趣。《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为解析华人自我的第一本心理学文集,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中,三篇从事华人自我的回顾性与概念性分析,四篇厘清华人自我的类别与成分,四篇探讨华人对其自我的综合与分项评价。由此观之,《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的论说内容涵盖了华人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范围,提供了有关华人自我的多方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