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两位作者多年来有关华人孝道的系列研究,以心理学的观点,将原本以文化色彩著称的孝道概念,由人文学的研究范畴,引介到华人本土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分从“社会态度”与“认知发展”两种不同取向切入,探究孝道如何在日常生活运作中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前者主要针对孝道的静态组成内涵进行检验,进而探讨各成分间的关联及其作用;后者则强调由动态的认知思考历程,分析影响个人孝道行动的各项认知特征,以探讨各项特征是否组合成不同认知组型,并据以界定不同的孝道认知发展阶段及其影响效果。《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从事本土心理学研究者的理论思考,对于关切家庭与亲子互动、华人社会文化变迁等议题的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者,亦可提供研究取向上的互补与联结。
《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临床应用研究的书籍。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复杂深奥,艰涩难懂。 作者根据多年应用罗夏墨迹测验的经验,通俗易懂地为读者解读了综合系统的发展简史、实施过程、记分规则和解释规则,并完整详细地分析了多个临床案例,展现了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罗夏墨迹测验综合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读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仅适合有关罗夏墨迹测验的科学研究,也可用作高校心理学专业教材和广大读者的趣味读物。本书由孔德生、李琼编著。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对自我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班杜拉的论著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和自我效能感(senseof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beliefs)、自我效能知觉(perceivedself-efficacy)和效能信念(efficacybeliefs)等术语交替使用的,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一理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agent),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动性。因此,他认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环
《神秘人:人性进化之谜》并非探讨一些超出自然法则或人类理解能力的不可言明的、唯心论的噱头,而是一些有待科学解答的科学问题。它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探讨同性恋的基础、意识、艺术创造力的进化基础、宗教信仰的普遍性等问题,以及一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未知现象。本书不关心这些现象如何产生,而是从进化生物学家的视角探讨为什么产生这些现象。全书以这样的形式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某种特征或现象如何有利于人类繁衍的成功?并给出该特征得以进化的所有可能的解释。”它将为读者揭示进化地图上的空白地带,给人以启迪。
在两岸三地的当代华人社会中,人文学者率先开始讨论自我的课题,但社会科学对自我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心理学对自我的探讨更是走过了从移植西方理论到开创本土化研究的曲折过程。不同于西方文化,华人的价值体系并不强调个人去控制环境、表现自我,或实践潜能,而强调人境融合、自我克制及顾全大局,因此,“自我”的研究必须回归到文化的脉络之中,始能发掘对理解华人的自我有意义、有启示的研究旨趣。《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为解析华人自我的第一本心理学文集,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中,三篇从事华人自我的回顾性与概念性分析,四篇厘清华人自我的类别与成分,四篇探讨华人对其自我的综合与分项评价。由此观之,《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的论说内容涵盖了华人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范围,提供了有关华人自我的多方面知识。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开创性工作,导致美国开发出毁灭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泡利对这一结果感到绝望,因此找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寻求帮助。他们之间长期的书信联系,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科学家感人而独特的内心旅程的记录。他们的书信也对自那以来的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泡利遇上荣格:心灵、物质和共时性》对泡利的观点和梦做出了突破性的、清晰的解释,有力地证实了他认为科学和精神性是不可分割的这一信念。泡利和荣格远远领先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二人深知,科学和精神性的结合,对于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同时探索了原子和无意识的深处,对于理解这两个伟大的思想家如何研究“心理-物理问题”——让科学负担起道义上的责任——作出了重大贡献。
极想象是荣格发明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分析方法;荣格对梦的分析也别具一格。本书作者罗伯特约翰逊作为荣格的弟子,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释梦来说,首先主要对梦中的意象进行联想。梦是用象征来说话的,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心灵的密码,当我们这个象征让我们联想到某个事物、某种感受,有恍然大悟之感,那就意味着找到了梦的密码。等我们逐一解开了梦的密码,这个梦的完整意义就会呈现。通常,梦会告诉我们内在的真相。 在积极想象中,自我意识有深度的参与。对我们的心灵而言,一些想法、某种情绪背后往往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可以窥见冰山下的部分。当某种恼人的情绪出现时,问它“请问你是谁?你是我内在的哪个部分?你想对我说什么?“通过这种方式,你会慢慢进入那个神奇的内在世界。 无论是运用积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提供了至今关于MI(动机式访谈)的最完整、最前沿的阐释。书中描述了MI所包括的四个过程——导进、聚焦、唤出和计划——并围绕它们进行编写。一些重要的关于MI的基本过程和训练的新知识也已经被包含进来。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包含众多案例、一个MI术语的词汇表和更新了的参考书目列表。关于MI的历史、理论、证据基础和保真度评估的讨论被放在了本书的结尾部分。 《动机式访谈法:帮助人们改变》还增加了对至诚为人的强调,作为MI实践中基本人文精神的第四个元素。通过本书,作者希望让MI可指定、可学习、可观察和有用。
《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探讨的重点是人类进化的问题,但作者所谈的并非生理功能层面的进化,而是心理,乃至意识层面的进化。其实书中所谈及的内容在实质上与各类正宗的修行体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所用的语言是“现代的”和“科学的”,更加容易被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理解。其实很多的体系都是一种向内看,去研究内在的心理学,它们实修的方法也都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训练。尽管我们只有一个身体,但是基于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体系所用的专门语言,即进行自我观察时独有的标识系统和自我发展的路线图都是不同的。
同理心(Empathy)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理解与响应他人体验的一项综合能力。同理心是和他人沟通协作、建立信任和影响领导他人的基础。 “同理心的力量”是一本主要针对年轻管理者而写的实用手册。以轻松说故事的形式一步一步引领读者们深入了解提升同理心的法度:以‘只要求自己’的态度和理性思考为基础,加上具体自我持续锻炼之方法,从而提升同理心的力量。对初次当管理者的年轻人而言,同理心是一门必修课,而“同理心的力量”就是他们职业生涯成功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