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对约翰 塞尔(J.Searle)的意向因果性理论的批判性审查为切入点,结合对因果排除问题、意向性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等相关问题的讨论,揭示出导致关键性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恰当的因果观念,而后构建起一个基于干预主义因果论的意向因果关系模型,从而填补意向性和因果性之间的鸿沟。
工程与哲学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路易斯·L·布希亚瑞利的《工程哲学》试图在工程与哲学的“两种文化”(c.P.斯诺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方面,哲学家应该学习“工程师的说话方式”;另一方面,工程师也应意识到哲学对于工程是富有启发的。
20世纪后期,西方思想界发生了某种“空间的转向”,正如福柯所说,空间不再被当做僵死、刻板、非辩证、静止的东西,而是被看成富有启发和理论生命力的概念。本书在回顾20世纪以来空闻研究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考察梳理了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空间表象的种类性质和它所要求的现场性的特点,以及现代社会功能系统运转的空间特征等。
戴维·玻姆(1917—1992),是当代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以玻尔为首的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提出了挑战,是反主流解释的主将。在20世纪50年代,玻姆发表了关于量子力学因果解释的两篇著名论文,在60年代他又提出了极具独创性的“隐卷序理论”。《学术之星文库:玻姆自然哲学研究》依据玻姆原著对他的自然哲学思想进行了详细解读和评论,分析和评论了他的因果观、“隐变量解释”、“量子势解释”、生成序、隐卷序理论,讨论了他的“意义观”和整体观,分析了他的哲学实在论和后现代特征及其广泛影响。
论述唯物史观的书,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却会发现出乎意外的少。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当其与近年来马克思研究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最终也只有作为“经典”的意义存在。我想,要真正实现唯物史观原像的体系再建构,还需要相当长的年月。虽说如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关心愈发广泛高涨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基于近年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