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收論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的《郭在貽文集》,必要時也參考了此前或此後出版的《訓詁叢稿》、《訓詁學》、《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等。論文内容一仍其舊,編者只是做了部分引文的核對工作,糾正了原書若干排版錯誤。本書收入此篇時據段注原文補正。另外,本書還作了一些異體字的規範工作,如《叢稿》、《文集》中《西廂記》、《董西廂》的“廂”多作“厢”,本書改從繁體規範用字作“廂”。
无
本書所收論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的《郭在貽文集》,必要時也參考了此前或此後出版的《訓詁叢稿》、《訓詁學》、《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等。論文内容一仍其舊,編者只是做了部分引文的核對工作,糾正了原書若干排版錯誤。本書收入此篇時據段注原文補正。另外,本書還作了一些異體字的規範工作,如《叢稿》、《文集》中《西廂記》、《董西廂》的“廂”多作“厢”,本書改從繁體規範用字作“廂”。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龚自珍全集(繁体竖排版)》收集了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各种文体的作品,包括政治和学术论文、碑传和纪事、书序和题录,金石题跋表、启、笺、佛学论著、韵文、语录,编年诗,已亥杂诗和词赋等。
本書所收論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的《郭在貽文集》,必要時也參考了此前或此後出版的《訓詁叢稿》、《訓詁學》、《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等。論文内容一仍其舊,編者只是做了部分引文的核對工作,糾正了原書若干排版錯誤。本書收入此篇時據段注原文補正。另外,本書還作了一些異體字的規範工作,如《叢稿》、《文集》中《西廂記》、《董西廂》的“廂”多作“厢”,本書改從繁體規範用字作“廂”。
有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那么,庄子睁着什么样的冷眼,又具备何等样的熟肠?他为什么是非不管,却又感慨万端?是什么牵挂他的热肠。使他到底不能忘情?又是什么被他冷眼看穿,于是他掉头不顾? 人们把庄子称为“神人”,他看破功名,不屑死亡,一生贫困,却始终乐在其中。他的作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使人拍案叫绝。那么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在他快乐逍遥的表面下,是否隐藏着另一面的事实真相?
武威,历史上称凉州、姑臧,是河西走廊的重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了抢救保存并使后人能够很好地阅读、挖掘、利用武威作家的诗词资源,也为了传承的传统诗歌文化,“武威市诗词楹联学会”集合各方学术力量,对历代武威诗人的诗词集及作品进行集成性的校点整理。本书校笺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影印收录的《姑臧李郭二家诗草》《燕京杂咏》《张玉溪先生诗》为底本,并参以他本,进行整理。
有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那么,庄子睁着什么样的冷眼,又具备何等样的熟肠?他为什么是非不管,却又感慨万端?是什么牵挂他的热肠。使他到底不能忘情?又是什么被他冷眼看穿,于是他掉头不顾? 人们把庄子称为“神人”,他看破功名,不屑死亡,一生贫困,却始终乐在其中。他的作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使人拍案叫绝。那么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在他快乐逍遥的表面下,是否隐藏着另一面的事实真相?
扬雄所著的《方言》开辟了中国方言文字学。《方言》是一部方言地理学著作,是研究[汉代]方言、[汉代]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史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是中国最早的方言研究专著,同时也是世界上部方言著作。本书对这一汉语著作做了深入的分析,对理解和研究《方言》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不论收书的内容、图书的来源、图书的分类标准、各自的“总目”和“提要”,以及编纂者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均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四库全书荟要》在1949年后一直藏在台湾,大陆学者一般不易见到。另外该书没有独立的总目和提要,所以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它。南京师范大学的江庆柏先生长期从事清代文献研究,他在教学之余,带领学生把每一部书前面的提要汇集起来,编为一集,详加校点。另外,为了方便研究者使用,他又拿《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进行比较,制作了四种对照表。从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乾隆时期文化政策的变化。
扬雄所著的《方言》开辟了中国方言文字学。《方言》是一部方言地理学著作,是研究[汉代]方言、[汉代]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史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是中国最早的方言研究专著,同时也是世界上部方言著作。本书对这一汉语著作做了深入的分析,对理解和研究《方言》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湖湘文库:南岳志》由李元度所著,主要内容包括:星度、图说、形胜、祠、祀典、前献、仙释、书院、寺观、古迹、物产、金石、艺文、杂识等等,极其丰富。有分时叙述、系统全面、征引广泛等特点。
这部关于《尚书》研究的论文集,是编者汇集长期诵读和不断研究《尚书》过程中所撰文章而成,不过尚未尽《尚书》全书,只是汇集已发表或正在安排发表的论文而已。粗粗回头看了一下,除简述《尚书》学历程者外,主要只是谈了《尚书》的周初各篇,虽然很想继续写下去,但因自己年事已高(今年八十有八),纵使能继续写一点,显然已无法完成《尚书》全书各篇的研究工作了。这在自己是沉重怀抱着的遗憾!不过编者小有所为者,已费三十余年功力撰著成一百六十万字的《尚书校释译论》一书,稿交中华书局,已承关怀争取今年出书,但以内容繁重,显然将待明年了。那不是对《尚书》的评析研究,而趋重对《尚书》全书。自然规律使年龄即将届九十的编者无法完成整理《尚书》的宿愿,只能将抱恨终天了!仍然只能像颉刚恩师那样,殷殷期望后起之彦了
常建,盛唐诗人,与王昌龄相友善,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名位不显,字号爵里不详,沉抑下僚,做过盱眙尉,诗家多称之为“常尉”。常建虽然只担任过县尉这样的卑职,但在唐人的心目中,他的诗歌地位却很好高。
《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氈椎闲话》是作者平生所作碑帖题跋的结集,对数百种碑帖的版本流传及书法艺术特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根据内容性质及来源,书稿分“毡椎闲话”“毡椎续话”“金石杂咏”“论书韵语”,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赵时春文集校笺》首次对《赵时春文集》进行了校、笺。其中,赵时春文十六卷本为底本。十六卷本中漫漶不清之处,以十七卷本校补。笺注部分主要是简单概括文章大意,介绍相关人物、背景以及与文意的相关材料。注文、附录引用的《明史》系张廷玉《明史》。此外,书后附录有作家生平资料、墓志铭,来往书信、唱和诗文,以及杜志强对《赵浚谷集》版本的考察,这些对于了解赵时春生平、交游与思想,都有重要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