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篆书者吴大潋一一八三五.一九。二一,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意斋,江苏吴县人。晚清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法家。有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古玉图考、古籀补、意斋集古录、意斋诗文集、等著作。 吴大潋精于小学、考释古文字,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潋的书法造诣,以篆书最为精深。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用笔苍辣,自成新意,大气淋漓,沉着雄厚,给篆书带来郁郁生机。篆书代表作有论语、孝经、说文解字建首、等。 我们对吴大潋先生的篆书论语配了简体释文,便于读者临习之余,重温经
中國宋代金石學著作。共30卷。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 839件。《博古圖》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銅 器的精華。每類器物都有總說,有摹繪圖、銘文拓本及釋文,並記有器物尺寸、重量與容量。有些還附記出土地點、顏色和收藏家姓名。
词,作为长短句式的格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出现,是值得我们称道的。起源是和燕乐配合,所谓“胡夷里巷”之曲,不登大雅之堂,又难免为封建学人所轻视。当然,这种轻视并不能阻止这一诗歌样式的发展,因为这旨汲取外乐和民相结合的文学样式,加以夫范化,是应乎历史现实的需要,合科时代潮流而为有宋一代的代表诗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传承开拓,历千余年而不衰,迄今仍有作者。词既盛矣,词话亦随之而兴。据唐圭璋先生所辑《词话丛编》,计收词话八十五种。如宋代杨湜的《古今词话》,即以词话为名了。历代续有作者。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又为词话著作的里程碑,又是压阵之作。这不但是就字的数量而言,其接触词的方面亦极为广阔。
词,作为长短句式的格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出现,是值得我们称道的。起源是和燕乐配合,所谓“胡夷里巷”之曲,不登大雅之堂,又难免为封建学人所轻视。当然,这种轻视并不能阻止这一诗歌样式的发展,因为这旨汲取外乐和民相结合的文学样式,加以夫范化,是应乎历史现实的需要,合科时代潮流而为有宋一代的代表诗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传承开拓,历千余年而不衰,迄今仍有作者。词既盛矣,词话亦随之而兴。据唐圭璋先生所辑《词话丛编》,计收词话八十五种。如宋代杨湜的《古今词话》,即以词话为名了。历代续有作者。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又为词话著作的里程碑,又是压阵之作。这不但是就字的数量而言,其接触词的方面亦极为广阔。
“鬼谷子”是先秦诸子之一,《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的是攻守谋略的理论。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鬼谷子》一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是乱世之慧说,乱世之哲学。它的哲学是实用主义的,讲求名利与进取,是一种讲求行动的实践哲学,其方法论是顺应时势,知权善变。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所以鬼谷子的学说没有得到后人应有的重视,因此,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讥诋者极多。 其实,《鬼谷子全集》一书并非等闲之书,它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之书。它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篆书者吴大潋一一八三五.一九。二一,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意斋,江苏吴县人。晚清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法家。有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古玉图考、古籀补、意斋集古录、意斋诗文集、等著作。 吴大潋精于小学、考释古文字,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潋的书法造诣,以篆书最为精深。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用笔苍辣,自成新意,大气淋漓,沉着雄厚,给篆书带来郁郁生机。篆书代表作有论语、孝经、说文解字建首、等。 我们对吴大潋先生的篆书论语配了简体释文,便于读者临习之余,重温经
1982年开始编印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是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织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得以完成。为方便《中华大藏经》的阅读和研究利用,任先生又组织专家编辑而成《中华大藏经总目》。
《素问释义》是一部奇书,其撰写始于一八六六年八月,终于一八六七年八月。这部字数百万逾百万的巨著,只用了一年时间告成,堪称学术史上的奇迹。《素问释义》是著者在戎马空锪中完成的,大量引述了历代中日学者《素问》研究的成果,而原稿极少涂改,给人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感觉。几乎在撰著《素问释义》的同时,伊泽裳轩又完成了《金匮玉函略私讲》一书。这种速度神奇的著述活动,给后人留下意味深长的印象。 清代中国学者张琦,曾著《素问释义》,现有道光间刻本传世。伊泽氏著作中曾引用张琦之作,可见他知道张氏及其著作名。既然如此,为何仍将自己的著作题写同样的书名?我们整理前人遗作,无权更改书名,只能寄望于读者,不要将伊泽氏的《素问释义》,与张氏的《素问释义》相混淆。希望不久以后,伊泽裳轩的《素问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