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陆树芝的《庄子雪》是重要的《庄子》注释,影响很大。此次整理,据《中华续道藏》影印嘉庆文选楼刊本为底本,刻本印制不清处参考千顷堂石印本,为其次点校出版
《章草传薪:章草书诗词百首》作者许思豪先生是我们上海书协理事、上海书协篆隶专委会副主任,这本专著是他多年来研究章草的集中体现。其成果之一是用章草书写了古今诗词一百首,创作了丰富多彩的章草作品,这是对章草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体现了其融古出新的章草风格。其成果之二是洋洋数万字的“章草手记”。这些“章草手记”记载了作者对章草的研究心得。在“章草手记”中,作者对章草的笔法、结构做出了的提炼和概括,从章草的书法实践提高到了书法理论的层次;对历史流传的的章草方面的汉简木牍、碑帖墨迹作出了精辟的分析点评,对章草的传统做了系统的介绍;对历史上在章草领域裹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书法家做了简介,使我们对章草传承的历史脉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还对章草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章草的运笔”、“章草
《古籀汇编(套装上下卷)》编成于一九三四年,该书汇集了作者所能搜集到的商代甲骨文、商周钟鼎金文、石鼓文、秦汉青铜器吉金文字,以及古玺印、古陶、古币、古兵器铭文等各种古代文字遗存,裁贴各书,按照各位文字学家的释读纂成一编,按照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不加增损,更不附臆说。其分别部居,悉依许慎穴说文解字移;各家解释不同者,均照原释次列,概不删改;图象文字与形声不可识者,考释未确,别为附录;依《说文解字》分为十四卷,篇首编检字一篇,以楷书笔画多寡区分,以便检录。全书依穴说文移提行之字共二千四百四十五字,《说文》重文为七百零二字,古籀重文为二万二千七百七十二字,《说文》所无提行之字为五百九十字,《说文》所无古籀重文为一千二百五十二字,数量堪称甚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普通书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农业古籍十分丰富,据二○○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所编《中国农业古籍目录》统计,农学著作存目共计二千零八十四种。它们记录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等,是中国传统农业精髓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价值极高。《四库全书》是清代修成的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共收录十种经典农学著作,即《齐民要术》、《农书》附《蚕书》、《农桑辑要》、震桑衣食撮要》、《王祯农书》、《救荒本草》、《农政全书》、《泰西水法》、《野菜博录》、《授时通考》二值十种农书基本涵盖了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农学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农翠著作特点。 《齐民要术》后魏贾思勰撰。该书编纂于公元五三三年至五四四年。十卷。所论涉及农作物栽培、耕作
张棡,字震轩,号真叟,瑞安汀川里人,家居杜隐园,晚年自号杜隐主人。出生于清咸丰十年(1806)。本书收录对温州地方史研究有明显史料价值,包括政治、兵事、经济、教育、实业、农田、灾异、民俗、艺文、名胜、人物、轶闻等方面,均为本书选入范围。本书是一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记巨著。它息自清光绪十四年(1888),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前后达55年。其时间跨度之大,内容涵盖面之广,确属不可多得。所记内容,多为永、瑞一事事,但基本可窥见这时期温州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是这时期南社会面貌、民俗的实录,具有丰富的地文史 料价值。
本书由现任中央文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用草体书写“章子老子道德经”。该书把书法艺术与《章子老子道德经》研究相结合,很有阅读欣赏价值。
影宋刻本雕版印刷
《梦溪笔谈校证》由胡道静著,收入道静先生撰成并出版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梦溪笔谈校证》。这是道静先生对我国七大古典科学名著之一——《梦溪笔谈》所作的校注,是道静先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和古文献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精窍。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阐发隐微。清圣祖仁皇帝。尊为天书。命以五龙铜板制印。王公鉅卿。有功德者。始得获赐一部。其为当时重视可知。民国初元。刊版一次。流传至今。存书不多。同人等诚恐年久湮灭。爰为发起重刊。使修道之人。得渡迷津。而登道岸。海内同志。定必乐观厥成也。
1939年,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受聘为复性书院主讲,总持讲学事宜,复性书院设在四川省乐山县乌尤山的乌尤寺,风景。复性即复明仁义道德的善的本性。复性书院以讲明经术,注重义理,欲使学者知类通达,深造自得,养成刚大贞固之才为主旨。 书院从1939年9月开始讲学,到1941年5月停止讲学,前后共一年零八个月。之后,书院就专事刻书。《复性书院讲录》共有六卷,是马一浮先生对书院学生所讲之讲稿。其中,卷一是总纲,告诫学者为学之目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卷二至卷六对多部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深入、独到的阐释。 凡我书院同人,固不宜妄自菲薄,卒安于隘陋;亦不可汰然自许,有近于奢夸。如是,则大行不加,厄穷不闵。持常以遇变,不累于物,而有以自全其道矣。 ——马一浮
《鶡冠子》为先秦道家著作,共19篇,其中专题论文12篇,对话录7篇。全书贯穿着道家思想,也有天学、宇宙论等方面的内容。此书长期被视为伪书,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以来,因《黄帝书》与本书有不少相同相似的文句,备受外学者的重视。
影宋刻本雕版印刷
有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那么,庄子睁着什么样的冷眼,又具备何等样的熟肠?他为什么是非不管,却又感慨万端?是什么牵挂他的热肠。使他到底不能忘情?又是什么被他冷眼看穿,于是他掉头不顾? 人们把庄子称为“神人”,他看破功名,不屑死亡,一生贫困,却始终乐在其中。他的作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使人拍案叫绝。那么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在他快乐逍遥的表面下,是否隐藏着另一面的事实真相?
《农书三种》,中国书店编,共收录《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广桑蚕说辑补》等三种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北魏贾思勰撰。全书共十卷九十二篇。贾思勰,北魏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人,曾任高阳《今山东淄博市》太守,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学习和研究。《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永熙二年(五三三年)到东魏武定二年《五五四年》期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是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经典,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齐民要术》成书后一直以抄本流传,至北宋始正式刊刻,明清刻本颇多,清刻本中以学津讨原本和渐西村舍本为佳。 《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由元代司农司编纂。全书共七卷十
词,作为长短句式的格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出现,是值得我们称道的。起源是和燕乐配合,所谓“胡夷里巷”之曲,不登大雅之堂,又难免为封建学人所轻视。当然,这种轻视并不能阻止这一诗歌样式的发展,因为这旨汲取外乐和民相结合的文学样式,加以夫范化,是应乎历史现实的需要,合科时代潮流而为有宋一代的代表诗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传承开拓,历千余年而不衰,迄今仍有作者。词既盛矣,词话亦随之而兴。据唐圭璋先生所辑《词话丛编》,计收词话八十五种。如宋代杨湜的《古今词话》,即以词话为名了。历代续有作者。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又为词话著作的里程碑,又是压阵之作。这不但是就字的数量而言,其接触词的方面亦极为广阔。
本书的目的是给地理学及其思想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建构一个适合中国的地理学思想体系。本书对中国的“王朝地理学”及国外的地理学思想做了分析,借鉴了国外的前沿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自古形成的地理观念,让我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更清醒地反思我们观念中的地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