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的故事,起源于道家的神仙传说。神仙传说,可以溯源到上古三代。汉末的方士为了让人“乃知铸金之术,实有不虚,仙颜久驻,真乎不谬,但世人求之不勤也”,托刘向之名,“辑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采诸家神仙事”,编成《列仙传》。晋代葛洪为了弘扬道教,更“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编成《神仙传》。到了唐代,姓李的皇帝向道教尊奉的祖师老子李耳认宗,道教大兴,加上唐人的浪漫风流、想象力丰富,神仙的故事流播更盛。宋元以来,人们不断地将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差不多成了群众心目中神仙的代表。到了明清,更是出现了多种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较的,有收入《四游记》内的明吴元泰撰《东游记上洞八仙传》,明杨尔曾撰《韩湘子全传》,明邓志谟撰《吕仙飞
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荀子》是研究荀况思想及先秦各派学说的重要材料。自唐代杨倞作注后,直至晚清才有学者对它进行校勘诠释。王先谦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该书脉络清楚,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注本。
《寓记》为鸳鸯蝴蝶派扬州代表人物俞长源先生所著笔记体回忆录,由其子俞律整理成册。为俞长源先生六十一岁在南阳模范中学岗位上退休后所著,以一生居所为依托,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料非常丰富。全书文字系清末民初流行通用之文言体,行文流畅而有艺术性,所记内容,则多具知识性、学术性及社会性。从其一生经历中,亦可窥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的影子。内附《里门杂咏》三百余首,以七绝形式,咏记扬州名胜古迹与琐碎俗谈,实为《寓记》之一部分,因其专题而附编。每首诗都有作者的原注,甚为详细。
《厦门文献丛刊:结甃堂遗稿》为刘存德逝世后,其子刘梦龙等所辑,初刊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而今存世的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重刊本,全书计八卷,而不是《同安县志·艺文》所著录的十卷。其卷一为奏疏,卷二为史评,卷三为赋、古诗、歌、行、乐府、律诗,卷四为绝句、集句,卷五、六为序,卷七为记、碑、状志、祭文,卷八为杂著。卷首有东阁大学士林钎作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初刊序和刘存德七世裔孙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重刊序,共两篇,并附列《同安县志·名臣传》的刘存德小传。
《全宋笔记(编3)》讲述了:综观该书编,笔者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该书在科学的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辑录宋人所撰的笔记,真正的体现全宋笔记的“全”的特点,避免出现挂一漏万和杂乱无章的现象。编纂者坚持“笔记”乃“随笔记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限于收录“宋人著述的笔记专集”,而不包括“未成专集的、散见的单条笔记”,也不包括“题材专一、体系结构坚密的专集”,如“专门的诗话、语录、谱录类的茶经、画谱、名臣、官箴等”,当然更不包括逐条叙述故事之类的小说和传记。将该书与20年前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丛刊》(1984年6月)相比,后者虽然收录了许多宋人笔记,但缺点一是宋人笔记与小说、谱牒、通俗演义、诗话杂糅,二是有些版本不精。当然笔者只是从宋人笔记的角度评判此书,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