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风雅全编(套装共10册)》为明末清初桐城人潘江所辑,包含《龙眠风雅》和《龙眠风雅续集》两种,共计92卷,收录作者553人,诗作14874首,近300万字。 龙眠 即桐城境内的龙眠山,借以代指桐城。全书以诗歌选集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明代三百年,尤其是自万历以来到清初一百年中桐城一邑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表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众生相,反映出易代鼎革之际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下簡稱《提要稿》),係翁方綱清隆間任四庫全書館“校辦各省送到遗書纂修宫”時,校閱各省采進圖書時所撰札記與提要之手稿,計著錄經眼圖書一千餘種,為现存有關《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下簡稱《總目》)編纂之重要記錄。傳世《總目》原纂稿,已知有與翁氏同任四庫纂修官之姚鼐《惜抱軒書錄》四卷、邵晉涵《南江書錄》一卷、余集所撰十七篇,及散見於存世“四庫底永。夕提要稿多種,諸家相較,均未如翁氏《提要稿》數量之多、內容之富。《提要稿》得以保存於後世,自因其所具学術價值,又與翁氏“博學工書,尺楮寸縑,世爭珍惜,不無關係。2000年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c原藏何東圖書館,翁氏《提要稿》之影印出版,令讀者得睹二百年餘前《四庫全書》編纂時期原始記錄之真貌,實為“四庫學”研究史料之重大發現
《老子新校释译》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于“校”“释”“译”三方面用力。考据严谨,力求不偏离经典原貌,吸收与结合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大藏西汉竹书等新近出土文献,且于其底本(王弼本)还能根据俞樾、易顺鼎等前人研究予以订正。让读者能大致窥见历代《老子》研究的面貌。另外,该书能在揽阅各家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根据《说文》和其他典籍来辨查其字、疏通其义、演绎其理,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研究者来说,《老子新校释译》都不失为一本好书。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下簡稱《提要稿》),係翁方綱清隆間任四庫全書館“校辦各省送到遗書纂修宫”時,校閱各省采進圖書時所撰札記與提要之手稿,計著錄經眼圖書一千餘種,為现存有關《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下簡稱《總目》)編纂之重要記錄。傳世《總目》原纂稿,已知有與翁氏同任四庫纂修官之姚鼐《惜抱軒書錄》四卷、邵晉涵《南江書錄》一卷、余集所撰十七篇,及散見於存世“四庫底永。夕提要稿多種,諸家相較,均未如翁氏《提要稿》數量之多、內容之富。《提要稿》得以保存於後世,自因其所具学術價值,又與翁氏“博學工書,尺楮寸縑,世爭珍惜,不無關係。2000年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c原藏何東圖書館,翁氏《提要稿》之影印出版,令讀者得睹二百年餘前《四庫全書》編纂時期原始記錄之真貌,實為“四庫學”研究史料之重大發現
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明王世贞撰。此书名曰[别集],但并不是一部诗文集,而一部历史著作。之所以名为[别集],是因为[元美诗文有弇山堂正集,而此则国朝典故,比一代宝録云。]王世贞自己也作了解释[名之别集者何?内之无当于经术政体,卽雕虫之亦鴲与焉,故曰别集也]。清人周中孚讥讽王世贞[盖不知诗文之当称别集也],恐怕不是事实。以王世贞之博雅,不会这一点也不知道。 王世贞为了揭发[国史]的讳笔,在被明太祖朱元璋借口所诛杀的诸臣傅记中,大瞻指出其中的隐讳,以恢复事实真相。弇山堂别集一书,是能够体现王世贞史学思想的一部有价值的史料书。
元稹(公元七七九——八三一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他生于长安,自幼丧父,家庭贫因,随母刻苦自学,十五岁明经及第。唐憲宗元和年,举制科,封策,穆宗时,曾任宰相数月,后历任同州,,赵州刺史,武昌军節度等職,大和五年,以暴疾卒于武昌任所,时年五十三岁. 元稹的一生,经历了德宗、顺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個朝代。他与白居易是诗歌唱和的好友,也是新乐府军動的介道者和加者.他们的诗歌风格相近,世稱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