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风雅全编(套装共10册)》为明末清初桐城人潘江所辑,包含《龙眠风雅》和《龙眠风雅续集》两种,共计92卷,收录作者553人,诗作14874首,近300万字。 龙眠 即桐城境内的龙眠山,借以代指桐城。全书以诗歌选集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明代三百年,尤其是自万历以来到清初一百年中桐城一邑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表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众生相,反映出易代鼎革之际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下簡稱《提要稿》),係翁方綱清隆間任四庫全書館“校辦各省送到遗書纂修宫”時,校閱各省采進圖書時所撰札記與提要之手稿,計著錄經眼圖書一千餘種,為现存有關《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下簡稱《總目》)編纂之重要記錄。傳世《總目》原纂稿,已知有與翁氏同任四庫纂修官之姚鼐《惜抱軒書錄》四卷、邵晉涵《南江書錄》一卷、余集所撰十七篇,及散見於存世“四庫底永。夕提要稿多種,諸家相較,均未如翁氏《提要稿》數量之多、內容之富。《提要稿》得以保存於後世,自因其所具学術價值,又與翁氏“博學工書,尺楮寸縑,世爭珍惜,不無關係。2000年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c原藏何東圖書館,翁氏《提要稿》之影印出版,令讀者得睹二百年餘前《四庫全書》編纂時期原始記錄之真貌,實為“四庫學”研究史料之重大發現
张载(1020-1078),字子厚,号横渠,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宋代理学主要奠基人,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张载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成者。本书为张载的著作集,以明万历三十四年(
《语石》不同于前此的碑刻书,它不是简单地编个碑刻目录或抄成一部碑刻文字的汇编,而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这大量的碑刻作详尽的讲述。全书一共写了四百七十四则,分成十卷,卷按顺序讲各个朝代的碑刻,第二卷按地域讲各省以及五岳四渎和外国的碑刻,第三、四、五卷讲碑刻的种类和形制,并分述其的实物,第六卷讲碑刻三、四、五卷讲碑刻的种类和形制,并分述其的实物,第六卷讲碑刻文字的体例和有关刻石等事项,第七卷按时代讲碑刻的书写者,第八卷按身份分别讲各类写者以及书写的各种字体,第九卷讲碑刻文字的各种情部长和格式,第十卷讲拓本、装潢、收藏,还附有几则石刻以外的铭刻。《算经十书》是中国汉魏以迄隋唐十部数学著作的总称。唐之后千余年来,其构成稍的的变化。随调算学馆,《九章算术》等算经是主要教材。唐初太史令
本书用清康熙商丘宋荦校定震泽徐惇复刊刻的十六卷本为底本,并用另外三个本子校勘,辅以各家校记和各书所载苏氏诗文,计十一种,各本互校,择善而从。《苏舜钦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赋是一种极富包容性的特殊文体,兼有诗、文的特质,其中骚体赋很近于诗,散体赋则接近于文。此种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它的起源,既不完全来自《诗经》,也不完全来源于《楚辞》或纵横家。在这种文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诗经》的某些影子,又看到了《楚辞》和纵横家的某些特征。它既像诗,又像文,两面沾光。有时,正像文,篇末又有一段“歌曰”,则是文后缀诗。 在赋的发展史上,战国时的荀卿《赋篇》次以“赋”名篇,汉人沿袭其义,凡辞赋的称为赋。汉代大赋的产生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空前的统一、空前的繁荣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有关;而小赋的产生则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文人的遭遇相关。 汉魏六朝的文学主体是赋,而小赋是赋中的精华。过去文学史家大讲《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外14种)》主要收录罗振玉有关玺印、砖录、石刻、海外吉金的著作。计有《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镜话》、《玺印姓氏征》、《玺印姓氏征补正》、《四朝钞币图录附考》、《楚州金石录附存目》、《楚州城砖录》、《唐代海东藩阀志存》、《辽帝后哀册文录》、《西陲石刻录》、《西陲石刻后录》、《校订和林金石录》、《高昌砖录》、《海外吉金录》、《海外贞珉录》等1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