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风雅全编(套装共10册)》为明末清初桐城人潘江所辑,包含《龙眠风雅》和《龙眠风雅续集》两种,共计92卷,收录作者553人,诗作14874首,近300万字。 龙眠 即桐城境内的龙眠山,借以代指桐城。全书以诗歌选集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明代三百年,尤其是自万历以来到清初一百年中桐城一邑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表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众生相,反映出易代鼎革之际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下簡稱《提要稿》),係翁方綱清隆間任四庫全書館“校辦各省送到遗書纂修宫”時,校閱各省采進圖書時所撰札記與提要之手稿,計著錄經眼圖書一千餘種,為现存有關《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下簡稱《總目》)編纂之重要記錄。傳世《總目》原纂稿,已知有與翁氏同任四庫纂修官之姚鼐《惜抱軒書錄》四卷、邵晉涵《南江書錄》一卷、余集所撰十七篇,及散見於存世“四庫底永。夕提要稿多種,諸家相較,均未如翁氏《提要稿》數量之多、內容之富。《提要稿》得以保存於後世,自因其所具学術價值,又與翁氏“博學工書,尺楮寸縑,世爭珍惜,不無關係。2000年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c原藏何東圖書館,翁氏《提要稿》之影印出版,令讀者得睹二百年餘前《四庫全書》編纂時期原始記錄之真貌,實為“四庫學”研究史料之重大發現
《老子新校释译》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于“校”“释”“译”三方面用力。考据严谨,力求不偏离经典原貌,吸收与结合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大藏西汉竹书等新近出土文献,且于其底本(王弼本)还能根据俞樾、易顺鼎等前人研究予以订正。让读者能大致窥见历代《老子》研究的面貌。另外,该书能在揽阅各家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根据《说文》和其他典籍来辨查其字、疏通其义、演绎其理,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研究者来说,《老子新校释译》都不失为一本好书。
《新校订六家注文选(第4册)》作者是梁代萧统,由唐代吕延济等注,俞绍初、刘群栋,王翠红点校。《新校订六家注文选(第4册)》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综合集、中国。《新校订六家注文选(第4册)》由全国新华书店经销。《新校订六家注文选(第4册)》由河南省瑞光印务股份有限公司印制。《新校订六家注文选(第4册)》开本710mm×1010mm1/16。《新校订六家注文选(第4册)》为2015年7月版。《新校订六家注文选(第4册)》如有印装质量问题,由本社负责调换。
本书系白居易诗文集,凡71卷,收诗文3637篇,另有外集2卷,收诗文109篇。书末附传记和序跋,以及新编白居易年谱简编。唐代诗人白居易反对唯尚“淫辞丽藻”的形式主义文风,他学习民歌,作诗广泛运用俗言俚语,博得后人“老妪都解”的称道,形成了我国诗歌史上平易通俗一派。《白居易集》收入他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各类诗歌,共四册。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下簡稱《提要稿》),係翁方綱清隆間任四庫全書館“校辦各省送到遗書纂修宫”時,校閱各省采進圖書時所撰札記與提要之手稿,計著錄經眼圖書一千餘種,為现存有關《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下簡稱《總目》)編纂之重要記錄。傳世《總目》原纂稿,已知有與翁氏同任四庫纂修官之姚鼐《惜抱軒書錄》四卷、邵晉涵《南江書錄》一卷、余集所撰十七篇,及散見於存世“四庫底永。夕提要稿多種,諸家相較,均未如翁氏《提要稿》數量之多、內容之富。《提要稿》得以保存於後世,自因其所具学術價值,又與翁氏“博學工書,尺楮寸縑,世爭珍惜,不無關係。2000年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c原藏何東圖書館,翁氏《提要稿》之影印出版,令讀者得睹二百年餘前《四庫全書》編纂時期原始記錄之真貌,實為“四庫學”研究史料之重大發現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讨《孔子诗论》内涵的专著。作者将战国《诗》学分为南北两派,认为《孔子诗论》是南方《诗》学的代表作,并初步考订其成书于子思之后孟子之前。作者在先秦两汉《诗》教发展史的广阔背景下,对《孔子诗论》从说《诗》方法、诗的题旨、理论倾向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指出《孔子诗论》已经触及到中国诗论最核心的问题。全书纵论上下几千年历史,出入传世文献与考古文物之间,视野开阔,材料翔实,立论审慎。
清宫天禄琳琅藏书664部,今存者有604部。作者遍访其书,整理汇集全部访书观书记录,悉依宋、辽、金、元、明、清顺次,逐一考察《天禄琳琅书目》前后编著录各书之存佚及流传,用力于清代以来公私藏书目录之爬梳。天禄继鉴之书(即后编著录书)尚存人间者记其现藏何处,卷帙多少,审定版本。与《天禄琳琅书目》比勘,相互参照,逐条辨析,判明版本真赝,详记版本特征,凡涉及版本或援为考订之资者皆详录之,特别是《天禄琳琅书目》版本误判原因,予以清晰说明。此外叙其递藏授受源流,备注其流出清宫后之收藏始末。每书酌配一、二幅书影,对书上版本作伪迹象,辅以同版书之相关书影,以直观指明《天禄琳琅书目》鉴定失误原因。前编及已佚诸书,注其散佚年月,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已出版之海内外公藏目录,附录现存版本年代相同之他
一国一郡文献之兴替,其大端往往与世运相陵谷。予观夫嘉禾一府而略知天下之变,岂不信哉! 嘉兴艺文肇自前汉。自汉以来,严忌之赋,见录班书;陆玑之注,荣列四库。迄两晋舆宋,陆、颅大族屡变文华。唐宋之际,若陆德明、刘禹锡、张九成,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天,逸响振于金石。元之吴镇,英华秀发,波澜浩荡,笔有余力,词无竭源。明清之降,更成大观。若清江有诗、士林有品、墨林有琴、倦圃有书,绿情托兴,比符诗骚,皆一时之选也。推延至清,则嘉禾文光,照映当时,胜流遍地,诗家如云。若李维钧有梅会之选,钱陈群有八子之集,沈季友、胡昌基更谱一郡之诗系。若竹坨大佬,词兼诸体,才思横溢,闻其风者,海内景慕,后之文者,往往继踵芳尘;若孟举、悔余辈,皆高吟宋调,宏利苍然,非同凡流;若簿石宗伯,淳然古音,视曝书亭
司马承祯(647—735)是唐代著名的高道,深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统治者的推崇,在道门内外及道教史上颇具影响力。一代宗师司马承祯著述很丰富,除道教经书、经赞外,还涉及诗词文赋、碑序铭表、乐曲琴沦、医药本草等多方面。千百年来,从未编有专集流行,文献流传至今,亦多有散佚。 《司马承祯集》从历代有关的道经、史书、丛书、方志、诗文集、笔记小说等多方面蔸集文献资料,加以辑释校勘,分类编册成书,为司马承祯作品集大成者,也为今后道教史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
寒山诗是中国古代诗国中的一枝奇葩,既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既有山林隐逸中达到的禅悟,又有世俗生活里体味出的旷达。不拘格律,直写胸臆,亦俗亦雅,涉笔成趣。寒山诗长期流传于禅宗丛林,成为谈禅说道的“话头”。宋以后受到诗人文士的喜爱和摹拟,号称“寒山体”。近代以来欧美和日本,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寒山诗热”。
抗倭名将戚继光( 1528-1588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明嘉庆三十四年至隆庆元年( 1555-1567 )十二年间,戚继光转战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从参将升总兵,荡平了为虐多年的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的河山。 嘉靖三十一年( 1552 ),日本诸侯(大名)支持的海盗商人、武士入侵东南沿海。嘉靖四十年( 1561 ),进犯浙江台州,戚家军先后经过新河、花街、上峰岭等战斗,取得了台州大捷,遏制了倭寇的势力。倭寇浙江失利以后,从浙江转移到福建。嘉靖三十七年( 1558 )倭寇攻陷福清,三十九年( 1560 )攻福宁(今霞浦),陷福安,四十年( 1561 )陷宁德,四十一年( 1562 )又攻占永宁(今晋江东南)。整个福建, 北自福建福宁沿海,南至漳、泉,千里萧条,尽为贼窟 (戚继光奏疏),形势十分紧张。福建巡抚游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