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风雅全编(套装共10册)》为明末清初桐城人潘江所辑,包含《龙眠风雅》和《龙眠风雅续集》两种,共计92卷,收录作者553人,诗作14874首,近300万字。 龙眠 即桐城境内的龙眠山,借以代指桐城。全书以诗歌选集的形式,集中展现了明代三百年,尤其是自万历以来到清初一百年中桐城一邑诗歌创作的繁荣景象,表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众生相,反映出易代鼎革之际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下簡稱《提要稿》),係翁方綱清隆間任四庫全書館“校辦各省送到遗書纂修宫”時,校閱各省采進圖書時所撰札記與提要之手稿,計著錄經眼圖書一千餘種,為现存有關《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下簡稱《總目》)編纂之重要記錄。傳世《總目》原纂稿,已知有與翁氏同任四庫纂修官之姚鼐《惜抱軒書錄》四卷、邵晉涵《南江書錄》一卷、余集所撰十七篇,及散見於存世“四庫底永。夕提要稿多種,諸家相較,均未如翁氏《提要稿》數量之多、內容之富。《提要稿》得以保存於後世,自因其所具学術價值,又與翁氏“博學工書,尺楮寸縑,世爭珍惜,不無關係。2000年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c原藏何東圖書館,翁氏《提要稿》之影印出版,令讀者得睹二百年餘前《四庫全書》編纂時期原始記錄之真貌,實為“四庫學”研究史料之重大發現
《老子新校释译》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于“校”“释”“译”三方面用力。考据严谨,力求不偏离经典原貌,吸收与结合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大藏西汉竹书等新近出土文献,且于其底本(王弼本)还能根据俞樾、易顺鼎等前人研究予以订正。让读者能大致窥见历代《老子》研究的面貌。另外,该书能在揽阅各家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根据《说文》和其他典籍来辨查其字、疏通其义、演绎其理,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研究者来说,《老子新校释译》都不失为一本好书。
文集之名,始于阮孝绪七录,后代因之,遂列史志。马贵与经籍考详载集名,人物爵里,著作源流,备具左方,览者开卷,大意已显;然李唐以上,放轶多矣:周惟屈原、宋玉,漠惟枚乘、董仲舒、刘向、扬雄、蔡邕,魏惟曹植、陈琳、王粲、阮籍、嵇康惟张华、陆机、陆云、刘琨、陶潜,宋惟鲍照、谢惠连,齐惟谢跳、孔珪,梁惟沈约、吴均、江淹、何逊,周惟庾信,陈惟阴铿。千余年间,文士辈出,彬彬极盛,而卷帙所存,不满三十余家;藏书五厄,古今同慨。晋挚仲洽总钞羣集,分为流别,梁昭明特标选目,举世称工,澄汰之余,遣亡弥众至逸书编于豫章,古文钞自会稽,巨源宝经宠之帙,容斋发故簏之藏,赵宋诸贤,戮力稽古,不能追续坠简,铺扬词苑,亦惟委之时运,抱痛河海而已。
赋是一种极富包容性的特殊文体,兼有诗、文的特质,其中骚体赋很近于诗,散体赋则接近于文。此种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它的起源,既不完全来自《诗经》,也不完全来源于《楚辞》或纵横家。在这种文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诗经》的某些影子,又看到了《楚辞》和纵横家的某些特征。它既像诗,又像文,两面沾光。有时,正像文,篇末又有一段“歌曰”,则是文后缀诗。 在赋的发展史上,战国时的荀卿《赋篇》次以“赋”名篇,汉人沿袭其义,凡辞赋的称为赋。汉代大赋的产生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空前的统一、空前的繁荣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有关;而小赋的产生则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文人的遭遇相关。 汉魏六朝的文学主体是赋,而小赋是赋中的精华。过去文学史家大讲《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老子新校释译》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于“校”“释”“译”三方面用力。考据严谨,力求不偏离经典原貌,吸收与结合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北大藏西汉竹书等新近出土文献,且于其底本(王弼本)还能根据俞樾、易顺鼎等前人研究予以订正。让读者能大致窥见历代《老子》研究的面貌。另外,该书能在揽阅各家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根据《说文》和其他典籍来辨查其字、疏通其义、演绎其理,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研究者来说,《老子新校释译》都不失为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