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毛滂,字泽民,号东堂,浙江江山人。他是北宋历史上一位风格别致、独树一帜的文人,与苏轼、苏辙多有交往,并执弟子礼于苏辙,他颇有吏能,在法曹任上,以法为守,不惜抵触上司;任武康令时,亦能关心人民疾苦。当然,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文学创作上。《四库提要》评论他时说:『其诗有风发泉涌之致,颇舀一豪放不羁,文亦大气盘砖,汪洋恣肆。』至于其词,则情韵特胜,潇洒明润,不沾尘态。毛滂著作有《东堂集》和《东堂词》。《东堂集》原本已佚,现在所见者为四库馆臣从今《永乐大典》中辑出。《浙江文丛:毛滂集》诗文部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堂集》为底本,校以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东堂集》及《东堂小集》等文献;词作部分以《全宋词》中的《东堂词》为底本,校以《强村丛书》本、《宋六十名家词》本等。此外又从地方
《思复堂文集》,清邵廷采撰。邵廷采,原名行中,字允斯,後改名廷采,字念鲁,浙江余姚人,另著有《东南纪袁》《西南纪事》《诗经儿课》《礼经节要》《姚江书院志略》等。邵氏乃清初浙东重要史学家,为学主於经世致用,倡言经学、心性之学本出於一源,主张治史在鉴古知今,以救时弊。论文则以为无关世道者可以不作,有关世道者不可不作,故於明亡殉国臣子传记持详,旁及宋明遣民轶事,亦孜孜访求,作傅表彰。浙东地区自阳明倡致良知之说,亲炙私淑,代有传人,书院讲学之风特盛。邵氏乃列学人及书院傅记於卷首,以尊学术,此类文章大多收入《思复堂文集》,对於稽考史实、辨章学术均有一定的价值。《思复堂文集》有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和光绪二十年会稽徐友兰重刊本。徐氏重刊本较康熙本增又八篇、录四篇,并对康熙本的文字讹夺有所订正
《杨恩寿集》内容涵盖古今,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等。
《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张承吉文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张承吉文集》收诗数量远超他本,是研究张祜作品版本。
“建安七子”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与七名硕士研究生合作用多年时光,对“建安七子”的作品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系年、评介。为此,“建安七子”的生平都受到仔细深入的审视,其作品都得到认真准确的诠解,《建安七子集校注》版于1991年出版,后经吴云教授及其弟子们反复修改,于本年年初修订版问世。由于本书颇具学术价值,付梓时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
《国朝两浙科名录》,不分卷,清黄安绶编,是收录清代浙江乡试中式者的科举名录。黄安绶,字蓓园,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汀漳龙道道台、福建按察使。咸丰四年(一八五四),黄安绶在京师仁钱会馆支持下编撰《国朝两浙科名录》,收集《浙江通志》,各府、县方志,《昊兴科第表》,《嘉禾科第钞》等史料,详加参窍。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十月开雕,七年(一八五七)夏刻成刊行。《科名录》成书后多次增刻,现浙江图书馆藏七种刻本。此次出版《浙江文丛:国朝两浙科名录》,选取浙江图书馆馆藏咸丰七年刻本光绪末增刻本,影印出版。此本在各种增刻本中收录最多最全,下限至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癸卯恩科,是废除科举前浙江一场乡试。
本書原屬我社『兩浙作家文叢』的一個品種,為豎排簡體本。今改為豎排繁體本,列人『浙江文叢』予以重刊。此次重刊,我們主要訂正了原書一些明顯的疏漏。本書輯校者胡雪岡先生年近九十,仍不辭辛勞將書稿細緻校讀一遍。本書增補的高則誠佚詩三首、佚文二篇和數則傳記资料,即是他校讀後的顯著成果。
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包含二十篇专题论文的《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一作的最后二行字得以输入电脑。至此,继“东北亚史”、“元代政治史”以后的第三个专业方向“中西交通史”史的系列著作终于完成。本书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域(中西亚)、南海(东南亚)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集。作者别具只眼,运用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对他人容易忽视的历史地理、文化现象、飞禽走兽等诸多方面,作了饶有趣味的考证研究。《伟观陈锦东方娱乐“斗鸡”传考》引用史料,详述我国自周代至明代的斗鸡盛况,还指出位于今中南半岛的“扶南国”、今巽他群岛的“阇婆国”、“三佛齐”都曾出现类似的娱乐。《旁岛泺舟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一文,则对澳门在明代的地理状况和开埠初期历史作了研究。诸如此类,颇能开眼界,启思考。
何瑭是中州古代一位正直的官员,一位的学者和诗人,一位在当时及后世都颇有影响的人物。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明成化十年(1474年)十月生于怀庆府武陟县头铺营(今河南省武陟县何营),数岁时其家迁居府城(今沁阳市)。明时怀庆府治即河内县治,故史载何瑭籍贯有河内、武陟两种说法。何瑭自幼聪明好学,弘治十四年(1501年),二十八岁时中河南乡试名解元,次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职,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实录》修成,因功晋升为修撰。当时宦官刘瑾窃夺朝政大权,专横跋扈,有一天接见翰林院文士,众人见到刘瑾皆跪拜,唯有何瑭只作了一揖。刘瑾为宠络人心,给文士们每人一把川扇,文士接住扇子,又跪拜谢恩。何瑭鄙弃这种卑躬屈节的谄媚相,忍不住说:“何跪而又跪也?”刘瑾听见,很不高兴,问说话者的姓名,何瑭自己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号东山,明华容县人。与王恕、马文生一起,称为“弘治三君子”。宪宗成化元年(1465)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后迁郎中。孝宗弘治二年(1489),升广东右布政使,亲往谕导、平息广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谋反一事。迁浙江左布政使,以副都御史督治河道。旋以户部侍郎迁右都御史,清理宣府兵饷,尽革积弊,边塞得宁。因病退。再起为右都御史,总督两广。迁兵部尚书,改革军事,谏阻出兵蒙古,均获嘉纳。武宗即位,奏请裁抑太监,因不见用,遂辞官归。正德元年(1506),诏加太子太保。因得罪宦官刘谨,补谪戌肃州(今酒泉)。刘谨伏诛,后始得赦归。正德三年(1508)被宦官刘谨诬陷入狱,充军肃州。正德五年,刘遵以罪被诛,大夏赦还,复原官。正德十一年(1516)卒,年81,谥忠宣。著有《东行草》、《西行草》、《宣召录》。张
本书为明代潮州文献价值的大型文选之一——《潮州耆旧集》的点校本,原书为清道光年间顺德人、潮州府学教授冯奉初所辑,共37卷,收录了明代宣德至明清鼎革两百多年中潮州地区20家的著作。点校底本选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影印香港冯平山图书馆藏道光原刻本,道光原刻本校勘较精,且影印时又做了一些校勘。点校者花费十年时间,广搜资料,反复查考,遵循古籍整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心的校勘。本书的校勘出版,对于潮汕地域文化乃至我国整个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思想家辈出的繁荣时期,儒、墨、道、法等主要的学术思想都在这一时期产生,大思想家层出不穷,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后世将这些思想家统称为“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后世的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的著作更是后世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先秦的思想家,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也不尽相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郑守愚文集》为现存郑谷诗文最早刻本,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人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轻浅。
何瑭是中州古代一位正直的官员,一位的学者和诗人,一位在当时及后世都颇有影响的人物。何瑭字粹夫,号柏斋,明成化十年(1474年)十月生于怀庆府武陟县头铺营(今河南省武陟县何营),数岁时其家迁居府城(今沁阳市)。明时怀庆府治即河内县治,故史载何瑭籍贯有河内、武陟两种说法。何瑭自幼聪明好学,弘治十四年(1501年),二十八岁时中河南乡试名解元,次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职,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实录》修成,因功晋升为修撰。当时宦官刘瑾窃夺朝政大权,专横跋扈,有一天接见翰林院文士,众人见到刘瑾皆跪拜,唯有何瑭只作了一揖。刘瑾为宠络人心,赠给文士们每人一把川扇,文士接住扇子,又跪拜谢恩。何瑭鄙弃这种卑躬屈节的谄媚相,忍不住说:“何跪而又跪也?”刘瑾听见,很不高兴,问说话者的姓名,何瑭自
《普陀册佛学丛书:竹窗随笔》主要内容包括:古今著述、儒释和会、楞严一、楞严二、礼忏功德、螯蛎充口、东门黄犬、为父母杀生、鹿祀求名、心喻、换骨、洪州不得珠体、坟墓、菩萨度生和悟后等。
《清宫扬州御档解读文集》一书是扬州地方学者对《清宫扬州御档》进行解读而所写的研究性文章的汇编。书中档案均来自“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户科题本”、“刑部档案”、“外务部档案”、“端方档”、“电报档”、“农工商部档”、“灾赈档”、“上谕档”、“起居注”、“清实录”、“清会典”等18类档案中有关政治、经济(主要是两淮盐政收支、考核等内容)、科举(包括中式名单)、刑案、水利建设维护等等,内容丰赡,为深入研究清代扬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