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早年致力于反清复明,明亡后披发入山,隐身、授徒、著书凡四十余年。隐居期间,先生以 述往以为来者师 (《读通鉴论》卷六)的态度,以 六经责我开生面 的创新精神,对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代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反思。写下了大量富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训诂、考据等诸多方面。凡500余万言。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弘扬船山学说,特在南京设局重刊《船山遗书》,计收著作56种,288卷。光绪年间,又补刻了6种,10卷,附于其后。共计62种,298卷。通称 金陵本 或 曾刻本 。后者也被称为 衡阳补刻本 。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即以 金陵本 为底本,在内容上完全忠实于底本,其他版本适当参照。
本书以清乾隆刊本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为底本,并校以北京图书馆藏北宋本《李太白文集》、日本京都大学影印宋刊《李太白文集》等十余种重要刊本和唐宋重要总集和选本。注和评笺部分,除以杨齐贤、萧士赟、胡震亨、王琦四家为基础外,又搜集唐宋以来诗话、笔记、考据材料,以及同期研究成果,加以笺释和考订,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此次重版将 文革 后朱金城先生所作的校订内容纳入正文。值上海古籍出版社建社60周年之际,今推出典藏版,谨以此书纪念为古籍整理作出贡献的前辈。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所称颂的“正变兼陈,洪纤毕具,信为赋家之大观”的《历代赋汇》,为清代陈元龙奉敕编纂,是迄今为止辑录先秦至明代赋作最为完备的赋体作品总集。陈元龙为清康熙时进士,授编修,后授文渊阁大学士,为饱学之士。他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广搜博采,分类编排,于康熙四十五年编成本书,总计一八四卷。全书正集一百四十卷,收叙事体物之作,计三千○四二篇,分为天象、岁时、地理、都邑、治道、典礼、祯祥、临幸、搜狩、文学、武功、性道、农桑、宫殿、室宇、器用、舟车、音乐、玉帛、服饰、饮食、书画、巧艺、仙释、览古、寓言、草木、花果、鸟兽、鳞虫等三个类目;外集二十卷,收抒情言志之作,计四二三篇,分为言志、怀思、行旅、旷达、美丽、讽谕、情感、人事等八个类目;逸句二十卷,计一一七篇;补遗二十卷,计
《庐山古今游记丛钞》为民国时期著名方志学者吴宗慈(1879 1951)在1932年编撰《庐山志》时选编的历代庐山游记,著名诗人陈三立为该书题签。原为线装二册,铅印本,150筒子页,收录晋朝至民国时期游记约44篇,1933年在上海印制500套,现存世不多。此书汇集了上下一千六百年间,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庐山的游记,包括如慧远、白居易、陆游、徐霞客、黄宗羲、胡适等名人的作品。游记有浓墨重彩的着力渲染,也有轻描淡写的平铺直叙,他们大都语言优美,记叙生动,寻幽探险,引人入胜。这些游记是认识庐山、了解庐山原始、真实的手资料,是宣传庐山、研究庐山可靠、珍贵的依据。
《王佑丞诗集(套装共3册)》训释与说解相结合,通过典故、史实、佛理等的解释,致力于寻求诗人和诗歌的本义。其不足在于训释典故、史寅之时多有不确,其优点则长于对于作品之感悟。顾可久评诗,与明代主流评点派又有不同,不故作语意模糊之论,而是切实道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这与顦起经注重名物、地理、职官等考据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各有优点与不足。
吴汝纶为晚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了名校桐城中学。本书以家刻本《桐城吴先生全集》,日本东京三省堂排印本《东游丛录》,安徽省图书馆馆藏《吴挚甫先生函稿》(稿本)为底本,校以若干吴氏诗文单行本及有关资料编辑而成。全书共200万字,4册,册收录《文集》.《诗集》;第二册收录《易说》.《周易大义》.《尚书故》.《夏小正私笺》;第三册收录《尺牍》.《东游丛录》;第四册收录《日记》和附录。
康有为一生由清末而入民国,经历复杂,思想庞杂,著述颇丰,其思想与著述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政治史、经学史、学术史等方面不可取代的重要史料。但有关康有为的著述,过去出版的或为单本专著,或为作品选本,很不完备。此次出版的全集,经由编者的广泛搜求,汇集了已经发现的康有为已刊和未刊作品近千万字。全集以作品写作时间为序,收录了康氏的书信、奏折、专著、游记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包括《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日本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代表性作品。康有为存世的大量诗作,则集中收录在第十二集当中。作为目前为齐备的康有为著述全集,其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有目共睹。
曾国藩初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集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以及统帅者、著名理学家、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被誉为“中华千古完人”。 曾国藩历来被奉为政界的官场楷模,三十七岁就官至二品,这在大清历史上*。其政声卓著,治民有言,保官稳,宠辱不惊,体悟积淀的官场绝学是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且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能够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人,在岌岌可危的政局中,以孤焰之力力挽狂澜,组建湘军,亲临战场,力保大清危局。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晚清“同治中兴”之局骤然出现。他崇尚气节、克己唯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深受世人尊崇。其学问博大精深,深悟理学旨趣,将义理、考据、词章、经济划归理学,不愧为近代
......
《兩浙輶軒録》,凡四十卷,由著名學者阮元于嘉慶初年任浙江學政期間組織編纂,嘉慶三年(一七九八)書成,六年(一八○一)刊行,收録清順治至嘉慶間三千一百三十三位浙人之詩作九千二百四十一首;隨後又由楊秉初等爲作輯補,成《補遺》十卷,嘉慶八年(一八○三)問世,收録一千一百二十位浙人之詩作一千九百八十一首。至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前後,又有浙江書局重刻本問世。 本次整理以《續修四庫全書》所收影印嘉慶初刻本爲底本,校以光緒重刻本。在對校不足以解决問題時,再以他書參校補正。此次還一併整理了吴騫所輯的《輶軒續録》。該書係爲接續《兩浙輶軒録》而編,僅上海圖書館藏稿本一卷,是一種罕爲人知的珍稀文獻。 《兩浙輶軒録》是反映清代前中期浙江詩歌面貌的大型詩歌總集,規模龐大,資料豐富,收録標
李白詩文先後經魏顥、李陽冰、范傳正、樂史、宋敏求等裒輯,初成三十卷,後曾鞏考訂編次,至北宋元豐三年(一〇八〇)晏處善刊於蘇州,名《李太白文集》,其後翻刻於蜀中。南宋又有當塗本、咸淳本及楊齊賢注本。元代蕭士斌刪補楊注,編刻《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明代有郭雲鵬編刻《分類補注李太白集》三十卷本,《四庫全書》所收即此本。清代有繆曰芑影刻蜀本,又有王琦《李太白文集輯注》三十六卷本,以及李調元、鄧在珩合編《李太白全集》十六卷本等。版本衆多,不一而足。蘇州本今已不傳,求其古者當推蜀刻本。 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僅存兩部,一為陸氏皕宋樓舊藏,卷帙完整,後歸日本靜嘉堂;一現藏國家圖書館,鈐 朱卧庵收藏印 、 休寧朱之赤珍藏圖書 、 留耕堂 、 水鏡堂居士 等印記,蓋曾為陸修之、朱之赤
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傅。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披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辗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全唐文》一千卷,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的唐文总集。清康熙年间,官方曾编纂穴全唐诗锣。嘉庆十三年(一八○八)又设馆纂修全唐文,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董氏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经验,故非以徒以位高而领衔,具体规划皆有裁定。参预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质量起到一定保证作用。期收录范围,系辑校《四库全书》中唐人别集和前人多种总集,旁及子史杂家与金石碑刻。释道两家,亦概搜辑。又从当时尚保存大部份的《永乐大典》中,钩稽单篇断简,使吉光片羽,赖以传世。至于延至五代,编者以为五季仅五十四年,而后唐、南唐皆自附李唐之后一时诸臣,暮晋朝梁,殊难断限」。排序循穴全唐诗移例,依封建
《翁同龢文献丛编》六种八册辑录的是翁氏家藏的翁同龢的书信及其经手的各种文件、奏折等珍贵历史资料,内容涉及晚清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翁同龢作为晚清政坛的重量级人物,是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甚至是决策者,这些手原始资料堪称价值连城。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 此为南宋刻本,孤本。书中所镌刻工姓名是鉴定宋代版本不可多得的资料,大量藏书印对研究版本的流传有重要意义。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是曾国藩的家藏日记。自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迄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三,曾国藩每天坚持写日记,详细记载了自己大半生的历程。该日记不仅是了解曾国藩生平及内心世界的窗口,更是这位被誉为中华千古完人的真实见证。 该日记不仅见证了曾国藩怎样一步步走向成功,怎样从一介平民跨变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而且其间蕴含的为官、为人、处事、家教诸方面真谛,皆为后代世人孜孜以求的境界,更为当今世人亟需汲取的精神宝藏。《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自宣统元年(1909年)以来备受学者青睐,但局于流布甚罕,一直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该日记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及曾国藩的手资料,曾国藩的心路历程及日常生活鲜明地体现在了他的日记中,这是史学的重要研究史料。此书为心态史学研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