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瀛《唐宋文举要》荟萃唐宋文菁华,是进入古典文章的正确门径;以诂经之法笺释,旁征博引,穷原竟委;于文章关键处,征引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近三十家评注,精彩纷呈。 《唐宋文举要》兼收骈散,分甲乙编。甲编古文八卷,一百七十八篇三十九家,以唐宋八大家为主,更取陆贽、李翱、刘蕡、杜牧、范仲淹、张载、朱子等三十一家为辅翼;乙编骈文四卷,七十篇四十八家,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李商隐、温庭筠、文天祥等。 本书据民国直隶书局初刊本整理,更规范精确,全式标点,并明确标明笺释中引文的起讫及层次;更忠实于底本,内容、称谓不删改(如曾文正公曾涤生及其评点、北平市等);笺释文字与通行本不同而不影响文意者不删、改、补,底本中的讹误或异文渊源有自者出注说明。
《资治通鉴纲目》是大儒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权威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将原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的精华,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华夏历史。在体例上,开创全新史书纲目体,纲举目张, 纲 利于快速浏览, 目 可以对同一历史事件深挖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史实的基础上,编撰者更将史学大家欧阳修、胡安国、范仲淹、杨时等的点评对具体史实的点评随文附后,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此次简体横排本,又增加了原书中未收的清圣祖康熙诸多御批点评。明宪宗朱见深在《纲目》成化内府刊刻本序言中写道: 是书诚足以继先圣之《春秋》,为后人之轨范。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几乎人人都要学习历史,阅读历史,而《通鉴纲目》
《汇校汇注汇评昌黎先生诗集》共4卷(册),计2389千字。具体包括《昌黎先生集》中前十卷诗歌与外集、补遗中的全部诗篇,按照韩愈诗文创作年代的先后顺序,逐一为其作品编年。每篇诗文之后,先出校注,校是以善本为底本,以各种版本比较后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厘定出正确的字词句篇,纳入文本;注既包括一般性的语词说明、典故解释,也包括一些典章制度的阐明和文化思潮、文化现象的讲解;注后为评,诸家注释中精见及不同观点的著述尽皆收入,同时加上编者自己的看法。项目将历代韩集整理和韩学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整理出版,充分吸收宋清以来校勘成果,集合宋朝至当代名家注释,汇集历代诸家之评,并在代表名篇前作点睛式评述,力求为学界提供一套广搜罗、细比勘、详校注、精品评的《昌黎先生诗集》。
为帮助现代读者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社曾积十年之功,邀请专家对儒家十三经分别作了深入浅出的注释和今译,汇为《十三经译注》。自刊行以来,《十三经译注》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但也有部分读者略嫌十三经篇帙浩繁,难以卒读。今特从《十三经译注》中选出四书五经部分,合为一编,名为《四书五经译注》,希望能为儒家经典的读者提供一套可信的*基本的读本。 本套丛书还包括:《尚书译注》、《周易译注》、《礼记译注 上》、《礼记译注 下》、《春秋左传译注 上》、《春秋左传译注 下》、《孟子译注》、《诗经译注》。
《资治通鉴》一书,是宋代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一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问世以后,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明白 治身、治家、治国 的道理,因此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从北宋到清朝,《资治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 皇帝教科书 。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最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王阳明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基因,是现代人学习儒家思想、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之一。 为了传承和弘扬王阳明思想,便于现代人阅读王阳明著作,我们以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集》为蓝本,精心编撰了这部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王阳明全集》,全书共八册,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和附录六大部分。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阅读的《王阳明全集》,是一部*得收藏的珍贵文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
《人镜阳秋》,明代汪廷讷撰,袁福徵、王稚登、黄汝良、袁黄、张凤翼等当时的名流所写的序跋。全书从古代史书中辑录有名的典故,分忠、孝、节、义四部,以每个人物一篇传记附一幅插图的方式排版,此书是明代木刻版画中画幅最多、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插图由汪耕绘图,黄应组手刻,刀法坚实,豪放细腻,为徽派版画杰作,受到现代学者郑振铎先生的高度评价。此本为明万历汪氏环翠堂刻本,系国家图书馆藏本。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最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穀,其书斋名惜抱轩,故世称惜抱先生。姚鼐生于安徽桐城县南门树德堂宅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之家,高祖姚文然,曾官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罗田知县,入祀罗田名宦祠。姚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祖父孔錨,二十六岁早卒;父亲姚淑,终身为一介布衣。 由于家境日趋衰落,姚鼐从小即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困难时一日只能吃一顿稀饭。生活的艰难,激励着姚鼐更加勤苦攻读。其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他还有个过从甚密的挚友刘大櫆。因此,姚鼐幼年时,姚范和刘大櫆便成为他好的老师。175O年秋,姚鼐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此后,姚鼐五次参加礼部会试,均落第。直至1763年春,姚鼐第六次应礼部试,终于中式,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1766年夏,姚鼐三十六岁,在翰林院庶常馆期满,试职兵部。第二年,由兵部调任礼部仪制司主事。
《五杂组》,明谢肇淛撰。此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俗本讹作《五杂俎》。此书原题即作《五杂组》,取各种色彩织成的丝带之意。后世盖因唐人段成式有《酉阳杂俎》,遂讹为《五杂俎》。全书十六卷,分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其中,天部记述天文气候,地部记述山川活动,人部记述形体心性,物部记述花卉草木、文玩乐器,事部记述社会市貌,人间世俗。该书是作者的读书心得及对事理的分析,也记载了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主要涉及明代晚期的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山川草木等衆多方面,内容广泛,观点鲜明,具有重要的文学及史料学等价值。
本書著録1912年至2020年間出版的明人别集約1.6萬種,其中影印本(含總集中析出之成卷别集與别集後附録之小集)1.4萬餘種,合併重複版本後尚有6000餘種,涉及作者2800餘人;點校本1542種,涉及作者780人;總計作者3035人。本書所録明人範圍,上限爲卒於洪武元年(1368)之後,下限爲生於天啓元年(1621)之前,明末清初歸屬有争議之作者酌情處理,外國使臣與傳教士不録。明人别集僅限於漢語著述,少數民族語言所撰别集不收。集中包含詩文而囊括四部者,視爲“大全式”别集收録。反之,冠以“集”名而實際未含詩賦辭章者(如付慶芳點校《潘季馴集》,僅收《河防一覽》《兩河經略》而未收其别集《留餘堂集》),本書已盡數篩除。單獨成書之奏疏、事狀、語録、學則等不收,尺牘、隨筆、小品、游記之類凡有叢書影印歸入集部者,則從寛存録。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相传为曾子所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篇以"中庸"作为超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
作为《古文观止》的编撰者,吴乘权酷爱读史,却常苦于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之外,难以觅一部繁简适宜、雅俗共赏的通史著作,洵为憾事!时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吴乘权受到“弱冠工举子业,而尤邃史学”的忘年挚友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辑录的《纲目全编》的启迪,便相约二人共同编辑一部自古迄今的简明编年体史籍。他们相互砥砺,爬梳剔抉,不间祁寒暑雨,穷六载之心力,终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完成了凡107卷180万言的《纲鉴易知录》。镂版行世后,好评如潮。
《饮冰室合集》初版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由何擎一按编年体编纂,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后续再版多次,每次均有不同幅度调整、修改、增删,编次方式、书名及出版社亦不同。 梁启超 去世后,其家属和亲友将全部手稿交给林志均重新编辑,于1936年出版,称为《 饮冰室合集 》。其较为系统全面地编订了梁启超一生的著述,甚为周备,是目前内容丰富度、文字质量均上乘的梁启超著作集。此版分《饮冰室文集》16册(分45卷。其中第25、第44、第45三卷分上下,合计48卷)和《饮冰室专集》24册(分104卷。其中第95卷分上下卷,合计105卷)两部分,编年排列。 《饮冰室专集》即以1936年版的《饮冰室合集》为底本,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李鸿章》《太古及三代战记》《墨子学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