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伤寒论浅注补正》主要内容包括: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上、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中、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一下、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三、伤寒论浅注补正卷四、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五等。
《回鹘文诗体注疏和新发现敦煌本韵文研究》旨在从崭新的角度对已刊布的元代回鹘文诗歌进行重新评估,对新近出土回鹘文佛教韵文诗进行刊布和语文学研究,其中包括对《入阿毗达磨论》注疏、《金花钞颂疏》、《五更转颂》等佛教注疏和《字母诗》、《千字文》等韵文诗歌的重新评估,修订外关于上述文献研究的研究成果,推出其较为完整的校勘本。《回鹘文诗体注疏和新发现敦煌本韵文研究》还系统研究了阿拉提(R.R.Arat)1965年在其《古代突厥语诗歌》(EskiTtirksiiri)中刊布的有关《华严经》的韵文诗,并找出与其对应的所有汉文原文。此外,《回鹘文诗体注疏和新发现敦煌本韵文研究》还推出莫高窟北区石窟新发现编号B128:18的韵文长诗和山西发现《八阳经》相关韵文等新诗作之研究成果,为外学界提供较为系统、准确的文献资料和新的语文学研究成
《邃雅堂诗集》是清末民初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著名彝族诗人余达父留下的诗歌集子。全书共十四卷,按年编排,共收诗歌六百一十首,是余达父生前亲自校订刊印的本子。作者把个人史、家史、地方史、国史与诗歌融为一体,堪称“黔西北文学史上的杜甫”,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毕节地处偏远,文献无征,易被忽略。该诗集问世以来,印量较少,故流传不广。《邃雅堂诗集校注》中,校注者周敬以余宏模1983年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契默乡访得的铅印残本为底本,以1989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雅堂诗集》和2001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余达父诗文集》比照校对,纠正了原本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对诗集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名物典故作了注释,方便读者阅读。
祁彪佳(一六〇二—一六四五),字幼文,又字虎子、宏吉,号世培,自署远山堂主人、寓山居士等,山阴人。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曾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兼苏松巡按、都察院右食都御史等。明亡,投水殉国。着有《远山堂诗集》《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等。《祁彪佳诗词编年笺校/浙江文丛》对祁彪佳诗词进行编年笺校。诗以国家图书馆藏《远山堂诗集》为底本,校以浙江图书馆藏《远山堂诗集》本、国家图书馆藏《远山堂诗始》本,并参考《祁忠惠公遗集》、祁彪佳日记及《寓山题咏》诸书。词以《祁忠惠公集》为底本,校以惜阴堂丛书本。全书按创作年月编次,并根据祁氏不同时期的出处状态和诗词数量厘为十二卷:前面十一卷分别是未仕候考选作、闽中司理作、外服乡居作、越中胜游作、晋京旅次作、居京候铨作、御史任上作、辞归山居作(析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三国魏王弼和晋韩康伯均为《易经》作注,唐代孔颖达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首即《周易正义》。正义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
韩愈的《韩昌黎文集校注(精)》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以其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对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本书所涉及的资料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马氏对各种说法折中去取,文字上亦删繁节芜,关于文学欣赏方面,书中有各家评语,多反映了桐城派的文学眼光。本书底本择取万历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旧本诗文并有,本书去诗存文,并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韩愈之文章,向为古文绝唱,而马其昶和马茂元又皆为桐城派正宗,故本书搜罗文章全面完善,校勘精深,对读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凡例一、本书以上海图书馆古籍部所藏《清世说新语》抽印本为底本。正文四百六十余则,作者原注数百条,共计六万余字。其字里行间,又有夏敬观本人晚年亲笔所作校订、增补、改动三百余处。笔者在整理过程中一并予以保留,且加标点、校勘与注释,力求真实地反映作者这一手批校注本的原貌,并给读者提供一比较完整可靠的新校新注本。二、《清世说新语》原刊于《青鹤》杂志半月刊,题《清世说新语(未刊稿)》,署“新建夏敬观撰”。卷首有陈灨一所撰序文一篇。其次是《清世说新语目录》,自《德行》至《仇隙》共三十六门,一仍《世说新语》类目之旧;然正文仅有自《德行》至《简傲》的二十四门,自《排调》至《仇隙》的十二门则付阙如。盖因其系连载之文,自《青鹤》杂志1932年卷期开始,至1935年第三卷第二十四期结束,陆续连载四十一篇,
吴嘉紀(1618—1684)是明末清初遺民詩人,其詩幽澹似陶潛,沉痛似杜甫,孤峭嚴冷似孟郊、賈島,清人卓爾堪稱其為“海內大家”。本書以清道光間泰州夏氏刻本為底本,會校諸本,並據周亮工賴古堂刻《陋軒詩》等增補九十二首,逐篇校勘、箋釋,儘量考訂寫作年月。書末附錄《吴嘉紀手札序贊輯佚》《陋軒詩序跋題記》《吴嘉紀事蹟輯存》《諸家品題評論輯存》等七種及《吴嘉紀年表》一種。全書資料豐贍,箋校嚴謹,堪稱研讀吴嘉紀作品的重要參考。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是宋人钱易的笔记小说,记唐时士大夫轶事,间及五代。其内容驳杂,来源不一,摘自文集、实录、正史、太平广记等书居多,真伪难辨。《南部新书溯源笺证》即是将书中所收各条目的来源、真伪等一一详加考证辨析,考镜源流,以利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