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老乡”陈明“勾引”出的李泽厚思想读本。完全实录,真实现场,这里有生活中的李泽厚,这里有真性情的李泽厚,这是至情人的赤诚语,无关风月只关情。《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为李泽厚与陈明2001年的对谈录,主要由李本人解读自己的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并谈及哲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问题,内中颇多新理论观点和对现实文化状态的见解。书中还述及李与学界名人的交往。《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实为李泽厚先生的对话体学术自传。
在冷战时代,美国政府和学界的相互联系与支持空前加强,社会科学家以的广度和深度参与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当美国着手建立一整套针对“欠发达世界”的政策理念和行动方案,兴致勃勃地要对这些经济停滞、政治衰败、文化畸形的“落后民族”施行援助和“发展指导”时,社会科学家更是得到了施展其学术专长的空间。这些“出类拔萃之辈”相信自己把握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能够为新兴民族国家开列出达致“发展”和“现代化”的药方。这是一度统御美国社会科学主流、也在第三世界国家被广泛“消费”的“现代化”理论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和知识社会学背景。通过细致深入的历史分析和个案研究,历史学家雷迅马揭示了:,信奉“自由发展主义”的美国主流社会科学家如何影响乃至塑造了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政策;第二,以追求知识的客
本书是一部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变迁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历史地理研究专著,汇集了作者近30年考察研究黄土高原的主要收获和成果。阐明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山川、原野、森林、草原以及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治理、改善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黄河的开与治理,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供历史、地理、经济、环境生态等学科的师生与专家学者、以及农林、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软权力(Softpower)建构中,“国家形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本书集合了外以及港澳台地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们从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理论建构、国家形象与传播能力、国家形象与族流、跨文化传播中的形象管理四个维度展开。全书反思文化软权力的表现形式,寻找互惠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力量,以文化间性、主体间性、平等权力作为族流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基础,把我们从软权力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软权力(Softpower)建构中,“国家形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本书集合了外以及港澳台地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们从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理论建构、国家形象与传播能力、国家形象与族流、跨文化传播中的形象管理四个维度展开。全书反思文化软权力的表现形式,寻找互惠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力量,以文化间性、主体间性、平等权力作为族流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基础,把我们从软权力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本书是一部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变迁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历史地理研究专著,汇集了作者近30年考察研究黄土高原的主要收获和成果。阐明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山川、原野、森林、草原以及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治理、改善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黄河的开与治理,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供历史、地理、经济、环境生态等学科的师生与专家学者、以及农林、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视、网络、广告、图文书、身体……今天无数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那么,视觉文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从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广泛地讨论了视觉文化复杂的社会文化意味。作者在历史描述中聚焦于当下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在主体视线的文化分析基础上,饶有意趣地解析了视觉消费、虚拟现实、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老照片、身体审美化等问题。本书是学人本研究视觉文化的专著,思想活跃,内容新颖,可读性强。
顾维钧从袁世凯时期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在政界外交界任要职,曾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后又长期出使法、英、美等国。他的这部回忆录是巨变频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许多重大情节的记录,内容十分细致。而且,因为顾氏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非党人士的职业外交家身份,使得他的描述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认真读读这套书,对于我们真实而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避免片面和偏狭的历史观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早期文献产生于宗教活动中,是天命神意的见证,史官凭着文献工作而逐渐取得了充分的话语权。自西周到西汉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过对文献的传递和阐释,构建了具有理性精神的礼乐文化制度,并形成了以道自任、裁决天下的精神品格。这就是原史传统。这一传统以《史记》为终结。在原史传统中,周公摄政和制礼作乐、春秋史官的微言大义、孔子设学和文献阐释、董仲舒的公羊学理论、司马迁的《史记》著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依据周公和孔子的文化实践而虚拟的“五百年必有兴”的统系,构成了中国道统观念的源头。本书通过对原史文化中的撰述观念、载录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梳理了甲骨卜辞、刻绘图画、《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老子》、《论语》、《战国策》、《史记》等文献的生成过程、文体形态、叙述
本书作者全部为女性,其中不乏国内外学者,她们都热情接受邀请,所供文章也是在多年进行科学研究,查阅收集众多古今文献,反复进行社会调查,掌握大量手数据资料,坚持数年教学、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精品。共刊出论文21篇(其中1篇为外籍华人专家教授所写),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相关学科很广,包括女性历史、文学、教育、政治、社会、职业、婚姻、家庭、传媒等诸多方面,时间跨度也很大,古今上下数千年,其中又以当代社会女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男性主义”的现代主义的衰落,在西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女性主义者断然拒绝视觉艺术理论和创作倾向,她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和世界,运用多样的材料,媒介和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心理和思想,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主题、内容、空间与形式,从而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死亡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诞生做出重大贡献。tt
桂林抗战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本书稿正是对这一值得研究的历史和文化现象的关注和探讨。书稿信息新、史料全、涉及面广,不仅对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抗战文化的内涵、特征、现象、历史地位进行了详细论述,而且搜集了大量真实可感的史料,是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汉画不仅是一部“绣像的历史”,更是一块艺术瑰宝,一朵文化奇葩,一颗光辉世界的璀璨明珠。我国对汉画的研究历史颇久。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研究汉画的学者。时至,已形成一专门学问——汉画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课堂上,《汉画学》已取得与《诗经》一样的学科地位。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汉画学也成为了一个学界瞩目的研究焦点。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会在南阳师范学院举办,这是我校的莫大荣幸,也是全国汉画研究界的一件盛事。本着以文会友的精神,本次汉画学会年会组委员会在顾森先生的精心指导下,自2006年上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出征稿启事,并得到了各地学者的大力支持,共收到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作者遍及全国各地,他们当中既有大学教授、研究机械的专家,也有各地文博单位的研究者;既有德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