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与书有着须臾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学人藏书的聚与散,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化历史的演变。作者根据学人藏书的目的,将他们分为学人藏书家、学者研究、文入著述和博览藏珍四类,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学人与书之间聚散相依的风流画卷。
本书选编了我近十年间发表的部分文章。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在英国牛津留学,受到那里的学术思潮特别是牛津语义分析哲学的影响。牛津的哲学氛围十分注重概念的准确性。牛津学者认为,对关键词和核心概念的清洗和准确定义是历史研究的必要的一步。语义分析哲学或逻辑实证主义是盎格鲁撒克逊经验论哲学在当代发展的形式。l6世纪起,培根的归纳法就强调认识必须建立在对经验材料的归纳上。当代牛津学派的历史认识论认为历史著述归根结底是对文本的分析和重构,因此概念作为分析的视角和历史话语(叙述)的词,它的性质和准确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历史著述的质量。的确,概念的混淆不清和分析推理缺乏深度和逻辑严密性常是导致我们许多研究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郎克强调历史著述必须依据原始档案文献,然而,一篇研究论
本书旨在符号学视野下,把文化置于人类自我相关的符号中介系统,动态地再现文化创造这一矛盾体的实践性、为我性、自由性、创造性;同时,再现人的自由创造性和文化符号中的自由思想,并把这种自由思想还原为人类的自我文化创造活动,进而通过探索文化创造的发生、内在本质、途径与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在人类所构建的意义世界里寻求人类符号实践的意义。
《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以技术化时代人类面 临的一系列挑战为背景,从对技术活动的哲学分析入 手,讨论了技术化进程与技术文化结构,揭示了技术 化时代的文化疾患及其根源,探讨了校正技术发展方 向以及重建技术文化的策略,着力描绘出重塑文化的 路径与维度。《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笔者王伯鲁 既探究了技术化、文化疾患、文化创新等理论问题, 又讨论了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协同融合的可能路径与 模式,并制订了应对技术化时代挑战的路线和方针, 力图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开辟出一条有光明前景的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