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怎样塑造日常空间的?当代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使地理学和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思维方式。文化地理学的诞生,开辟了地理学研究的令人振奋的新领域,从而产生了新的关于空间和地方的地图。文化地理学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的。因此,在文化地理学中,文化被视为现实生活实际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鉴于文化的定义复杂多样,本书作者研究了大量的实例,并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地区体验、地区与全球的关系、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以及该领域里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深入思考了国家、帝国、民族、商业、公司、商店、商品、文学、音乐、电影等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了消费文化和生产文化,也研究了地方(地区)是怎样对其居民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并对界定人的“地方性”这个问题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卫礼贤,德国新教传教士和汉学家。1899年作为同善会传教士赴当时的德国殖民地青岛。早期致力于办学,创礼贤书院,同时勤奋学习中国文化,对儒家思想极为服膺,一度加入满清遗老的尊孔复古运动。“一战”结束后短期返德。1922年到1924年间又先后在北京德国公使馆和北京大学德语系任职,和蔡元培、张君劢等新文化人物相往还。1924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汉学教授,创中国学社。卫氏移译中国经典凡十余种,其中尤以和清末大儒劳乃宣合译的《易经》享誉世界,为民国时中国国学界最熟悉的西方汉学家之一,也深受黑塞、荣格等西方知识分子推崇。《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为外部全面评述卫礼贤文化思想的著作。本书由范劲著。
《中国文化常识(中葡对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文化。全书共分10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科技、中国传统艺术、中国文物、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工艺美术、中国民俗和中国人的生活。全书生动有趣,插图精美,多角度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一部供海外华裔、外国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基本文化知识的简易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