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文化是怎样塑造日常空间的?当代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使地理学和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思维方式。文化地理学的诞生,开辟了地理学研究的令人振奋的新领域,从而产生了新的关于空间和地方的地图。文化地理学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的。因此,在文化地理学中,文化被视为现实生活实际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鉴于文化的定义复杂多样,本书作者研究了大量的实例,并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地区体验、地区与全球的关系、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以及该领域里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深入思考了国家、帝国、民族、商业、公司、商店、商品、文学、音乐、电影等在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了消费文化和生产文化,也研究了地方(地区)是怎样对其居民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并对界定人的“地方性”这个问题
本书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为本书撰稿的60位作者分别来自海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主力阵容是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学者和专家。
《机关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是部机关文化建设的专著。本书在介绍文化、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建设和机关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从机关文化建设的规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重点阐述了机关文化建设准备、机关文化体系构建、机关文化基本内容、机关文化传播和机关文化建设评估等内容,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了解机关文化建设的理论常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国外青年文化研究译丛 本丛书选取西方学术界有关青年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涉及芝加哥学派的越轨文化理论、伯明翰学派的仪式反抗理论以及后伯明翰时代的混杂认同理论等理论流派、研究模式和研究个案。丛书主要着力展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关青年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第二,对“青年”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力量而出现所作的历史研究;第三,对文化传媒和文学作品中建构的“青年形象”个案的研究;第四,西方学界对于中国青少年文化身份的研究。 本书是研究青年亚文化理论和个案的新近著作,包括“理论阅读”和“个案研究”两部分。前者试图对在青年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普遍分析模式的亚文化理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涉及对亚文化理论的起源、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后亚文化理论、亚文化争论的批判性解读。后者包含对青少年经常出没的各
本书辑选詹氏的九篇重要论文及三篇附录,反映了詹氏理论的框架和中心思想,在后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似乎互相排斥的领域、詹氏进行了结合的尝试,并据此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在他看来,理论的深刻含义不在于其自成体系,而在于理论所揭示、所叙述的问题。他对资本主义的文化设置和逻辑进行了解构性的分析,并运用“辩证法”的叙事原则,重新审视人与环境及历史变化的无穷尽的搏斗。
《文化地理学手册》比较全面地引介了当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知识谱系。参与全书编辑和撰文的学者为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爱尔兰等国的54位学者。当代西方文化地理学对于文化的理解深受“文化转向”的影响,不仅将文化当做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文化,而且还吸收了有关文化作为生活方式、作为含义或意义、作为行动或实践以及作为权力的文化概念;但文化地理学对于文化的研究保持了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强调通过空间思考文化,通过文化思考空间,因而具有独特、开放并充满思想交锋的风格。这一独特分析和思考方式体现在全 书的每一部分。在构成全书内容的九个部分中,前八个部分分别从受到文化研究影响的文化地理学视角讨论社会、经济、自然、景观、主体性、帝国、西方、地缘政治等本体论议题,最后一个部分则探讨了
一分为三,是人类迤今为止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中最精彩.最引人探索的重要部分之一。本书作者以其精深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考察,窥探到在我们祖先倡导的人类和平共生.共存.共进化之中,潜藏着熠熠生辉的东方密码,即一分为三。
在通讯和交通等信息手段十分落后的古代社会,学术文化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士人来直接实现的。他们总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自觉以传承为己任。这决定了他们在文化交流和变迁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学术文化融合、发展的每一页,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劳。但他们的命运又往往取决于大的社会环境,与统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政策密切相关,所以,又总是坎坷曲折,充满荆棘。《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通过对中古江淮之间士人流动与文化交流的透视,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生动而又包含几多辛酸的图画。
西奥多·阿多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提出了“文化工业”一词。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同工厂制造的产品一样,变得越来越像商品。如今,斯科特·拉什和西莉亚·卢瑞提出,在所谓的“全球文化工业”中,阿多诺最恐怖的噩梦已经变为现实。拉什和卢瑞的新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手表、运动服等物质对象如何变为强大的文化象征,以及以全球为表现形式的象征生产如何成为资本主义核心目标。《全球文化工业》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充分地研究了从耐克球鞋到《玩具总动员》、从国际化足球到观念艺术的物质对象改变形式并跨越国界的过程。 本书旨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启蒙辩证法”,对研究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生、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奥多·阿多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提出了“文化工业”一词。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同工厂制造的产品一样,变得越来越像商品。如今,斯科特·拉什和西莉亚·卢瑞提出,在所谓的“全球文化工业”中,阿多诺最恐怖的噩梦已经变为现实。拉什和卢瑞的新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手表、运动服等物质对象如何变为强大的文化象征,以及以全球为表现形式的象征生产如何成为资本主义核心目标。《全球文化工业》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充分地研究了从耐克球鞋到《玩具总动员》、从国际化足球到观念艺术的物质对象改变形式并跨越国界的过程。 本书旨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启蒙辩证法”,对研究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生、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这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至高理想,他们将香视为励志、修德、人格完善的妙物。而焚香、品茗、挂画、抚琴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随着历史发展,曾经登堂入室,甚至香车宝马、满城飘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用香也成为了一种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堂禅寺之中。对我们现代人而言,香是陌生的、是世俗的、是功利的,傅京亮先生的图书,就是想让人们从思想上、从接受上重新认识香,重新体味香,重新感知香,让香和品茶、饮酒、研习书画等传统文化要素一起,伴随人们的生活,增添一分情趣。
《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古文化概论》主要内容包括蒙古文化的根源、定义及命名问题,蒙古文化发展的原因及其缺陷,以命为本的游牧文化及其三态特征,蒙古文化重心转移的原因及几大特质,蒙古文化的系统结构及要素,研究蒙古思想文化的缘由及意义,成吉思汗“足资垂训的言论”的内容及意义,蒙古族的家庭文化,成吉思汗的社会政治思想,“成吉思文化”及其历史价值,蒙古社会的发展及性质问题,蒙古精神文化的精粹,文化意识与语言文字,蒙古传统思维方式,蒙古文化与哲学的关系,蒙古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未来趋势,参考文献,蒙古文内容提要及目录,《中国蒙古学文库》已经出版书目。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