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知识品格与观念品格的省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位深深卷入当代复杂的知识思想状况中的参与者,贺照田通过自己对知识问题的独特思考,以史学的方式不仅批判性地整理了当代知识和观念状况,而且还借着自己赋予史学的价值重建的任务,尝试对当代史乃至百年中国史给出极富建设性的叙述和理解。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思想的总结,写作和思考关涉到了与当代中国现实有关的诸多方面和诸多问题,阅读本书可以充分感受到思想对于历史知识和现实的力量。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海派家具,俗称上海老家具。特指在1843年后到1949年间上海出现和生产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家具,包括泊来上海的西洋家具,20到30年代上海生产的摩登家具,30到40年代的上海阿蒂克风格的家具,不包括苏做中式老家具。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说:“上海是两种文明会合,但是两种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的地方”。同样进入30年代后,上海中式和西式家具并存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西式家具在上海家具作坊的制造过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而另一方面,中式家具在模仿西式家具的同时也不乏创新。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上海老家具的发展变迁。
顾维钧从袁世凯时期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在政界外交界任要职,曾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后又长期出使法、英、美等国。他的这部回忆录是巨变频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许多重大情节的记录,内容十分细致。而且,因为顾氏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非党人士的职业外交家身份,使得他的描述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认真读读这套书,对于我们真实而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避免片面和偏狭的历史观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以全球化和城镇化为发展背景,以文化改革创新为时代底色,以作者近十年来从事文化规划实务工作的专业实践为素材,对文化规划的知识背景、基础理论、区域分析、定位与目标设计、空间模式与产业模式设计和专项规划设计进行了基于规划框架的秩序解码。本书通过倡导一种融合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城市设计、区域开发的思想,为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顶层设计”提供文化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卫礼贤,德国新教传教士和汉学家。1899年作为同善会传教士赴当时的德国殖民地青岛。早期致力于办学,创礼贤书院,同时勤奋学习中国文化,对儒家思想极为服膺,一度加入满清遗老的尊孔复古运动。“一战”结束后短期返德。1922年到1924年间又先后在北京德国公使馆和北京大学德语系任职,和蔡元培、张君劢等新文化人物相往还。1924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汉学教授,创中国学社。卫氏移译中国经典凡十余种,其中尤以和清末大儒劳乃宣合译的《易经》享誉世界,为民国时中国国学界最熟悉的西方汉学家之一,也深受黑塞、荣格等西方知识分子推崇。《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为外部全面评述卫礼贤文化思想的著作。本书由范劲著。
《中国文明的本质:全责组织结构下的公共权力一体化——一种历史哲学的思考》以六卷的篇幅,洋洋数百万字,力图打破以往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模式,以中国的方式描述中国的历史。它在连续性文明(以政治程序攫取财富从而进入文明)和断裂性文明(以贸易和技术程序积累和聚集财富从而进入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包括中华文明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历史及其社会结构、价值、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这种连续性文明在遭遇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之后发生破裂之后,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现代启蒙运动并一直到改革开放所遭遇的问题及其本质。 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