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本书以发表于1904年6月《教育世界》杂志的《红楼梦评论》为底本,重新予以标点、校勘,重点注释和辨析《红楼梦评论》中的诸多文史典故,并对以往学界的一些看法提出质疑。书后附录20世纪王国维研究论文论著索引。本书试图对《红楼梦评论》的本真面目作一清晰把握和展示,并为近代文论研究者、《红楼梦》研究者、高校中文系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
《桂堂文库:文本解读与多元有界》为作者对语文界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研究精要。文本解读,现今认为是走出语文界长久困境的突围之路,作者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有理论方面的深究,有获教学成果奖的实验总结,有填补解读空白的解读案例,有文本解读的操作方法(三步分析法)和解读教学的实施路径(三“美”教学)。文本解读的“多元有界”观是作者影响的学术探讨,作者从理论、实践以及混沌学的独特角度论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尤其是对卷帙浩繁的西方文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学术界首次鲜明提出并详尽阐释了接受美学等读者理论,并非是人们误解的任意解读的“读者中心”论。有关教材的论述则以大量例证分析了旧教材在解读方面的重大失误,以混沌理论等重构了新教材,以解读方面的鲜明特色阐述了作者参与编写的孙
全面总结郭店《老子》的研究成果,评说各家短长。 解析郭店《老子》的文本构成,指出甲、乙、丙三个文本的形成存在历明性差异。甲、乙、丙三个文本内部文字聚合同样存在历时性差异。 详细考释郭店《老子》符号系统、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 未附郭店《老子》词典,方便使用。
本书是东、西方学者关于郭店战国楚摹所出竹简《老子》及其他文献的对话,其内容基于1998年5月在美国达慕思大学举行的一个国际研讨会。 这次会议的意图是邀集二、三十位不同领域的中国与西方学者,一起通读新近发现的《老子》材料。我们的目标并非是完成一个明确的释读,而是想澄清一些争论的焦点,从而为将来的研究建立一个基础。 本书所反映的是一种学术的进程,而不是成熟的研究。这是一部“记录”——一部东、西方大约30位有着不同观点、背景与学术规范的学者真实对话的记录。 郭店楚墓竹简提出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正如读者会发现的那样,这里有多少参加者,就会有多少种观点。即使是最基本的问题——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与今本《老子道德经》是怎样的关系?也无法被轻易地回答。正如我们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不是给这一新
《玉文化论丛2》登出海峡两岸历史、考古、文物、地质、玉艺等业界方家的鸿文,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阐发中华玉文化。 学术研究离不开有关资料。众所周知,新资料的发现有时会给研究工作带来意料不到的突破,甚至可能因此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不过,有关玉文化的报导往往极为琐碎和分散,难以辑录和全面掌握。有鉴于此,本专辑刊出《2000-2007年重要出土玉器综论》一文,在这方面或多或少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和启示。收集一段时期新发现的重要出土玉器加以介绍,以便读者参考和利用,将是日后本学术专辑内容的一部份。
《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以技术化时代人类面 临的一系列挑战为背景,从对技术活动的哲学分析入 手,讨论了技术化进程与技术文化结构,揭示了技术 化时代的文化疾患及其根源,探讨了校正技术发展方 向以及重建技术文化的策略,着力描绘出重塑文化的 路径与维度。《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笔者王伯鲁 既探究了技术化、文化疾患、文化创新等理论问题, 又讨论了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协同融合的可能路径与 模式,并制订了应对技术化时代挑战的路线和方针, 力图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开辟出一条有光明前景的坦途 。
顾维钧从袁世凯时期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在政界外交界任要职,曾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后又长期出使法、英、美等国。他的这部回忆录是巨变频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许多重大情节的记录,内容十分细致。而且,因为顾氏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非党人士的职业外交家身份,使得他的描述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认真读读这套书,对于我们真实而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避免片面和偏狭的历史观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易卦的起源并何以形成六十四卦?其哲学和文化学的依据是什么?这为古今学者所注重,出现了各种学说。但因文献短缺,很多论点得不到有力的佐证。由于近现代考古所取得的成果,数字卦与易卦象关系的研究有了突出进展。在易卦起源的问题上,本届大会进行了有益探索。云南省政协黄懿陆先生根据对易卦数字和壮族鸡卦的研究,把卦的起源追溯到可姆渡、大汶口文化时期,认为鸡卦与数字卦有渊源关系,是解开易卦起源的一个重要线索,从而把易学研究的视角延伸至六七年之前,应当认为,黄懿陆的这项研究,对于易学的起源有重要意义,应引起学界关系。
近年来关于实践的讨论,大大丰富并提高了民俗学的认识。这些讨论与近年来西方学术界的“实践转向”遥相呼应,但亦有很大不同:后者强调身体与行动,而前者则常关注主观启蒙。《实践民俗学的理论与批评》通过梳理西方民俗学的实践研究传统及近年来的实践转向与争论,由此反观中国古代“风俗”论,总结出其中古已有之的物我整体观、观风知政论与政治行动特征,这启示我们实践民俗学也需要找回中国古代的“风俗”研究传统,在坚持多元主体的前提下进入社会现场、设计研究路径、跟随行动者的本土逻辑、促进沟通理解。
本书是一部译著。原书《中国史研究入门》,是以日本学者山根幸夫为主的一些研究中国史的学者集体编著的。1983年9月由日本山川出版社出版。书自先秦迄于当代,近百万字。现翻译介绍给史学界,特别是有志于中国史研究的青年学生。 从渊源来说,史学入门之类的书籍早已有之,诸如张之洞《书目答问》即是。但这种旧日的入门书,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史料学、志志学而已。与此不同,《中国史研究入门》一书的编著体例、结构乃至内容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我们编著的《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由山川出版社刊行以来,已过了将近10年。令人高兴的是,出版以来获得多方好评。不但日本的中国史研究者加以广泛利用,台湾的高明士教授利用本书的内容,又增补台湾和香港的中国史研究成果,编集《中国史研究指南》5册,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但该
文化遗产是代际间传承的精神文化,特别是集聚了传统文化精髓、以口传心授为传承特征的非遗,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且活态呈现,因而对其开展文化形态研究至关重要。《非遗文化形态学》从中华智慧切入,界定非遗概念并依托中华智慧、文化资源、人文生态、文化创造、以及文化实践等外围要素,综合运用艺术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多年来的田野作业和保护实践心得与理论相结合,从历史观的角度剖析了非遗文化形态的相关命题,进而深度探讨了非遗本体及内涵,使其更具整合力和包容性,让该项研究更贴近并服务于非遗保护实践工作。
张海惠主编的《北美中国学:研究概述与文献资源》是次由在美学者执笔、对北美中国学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本结集,盘点过去几十年北美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学术界了解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动态有重要意义。“研究概述”部分的综述文章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大纲与学科领域、断代、专题相结合之方式编排,涵盖了北美学术界与中国研究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文献资源”部分收录了由北美中国学研究文献资讯人员撰写、有关海外中国研究电子资源和专题文献资源的评介文章。书后附录“中国和亚洲研究英文期刊名录”和“人名西中文对照表”,为希望了解北美中国学研究状况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使这部书具备了相对专门的文献情报工具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