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了对通俗文化和传媒研究领域的当前思潮和探索的新颖见解。书中探究了深潜于文化研究之中的民粹主义情感和冲动及其后现代主义的变体,并作了同情的批评;指出了一种完全消费主义的分析潮流,并表明它是一种难以令人满意的描述成普通百姓的娱乐和个人与政治表达的复杂的物质环境和介体的方法。 通过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与“伯明翰学派”、约翰.菲斯克、青年亚文化分析、通俗电视研究以及总体上与公共传播相关的问题(包括广告、艺术与传播政策、少儿电视、小报新闻、女性主义与色情文学、拉仕迪事件)的慎思细析,吉姆.麦克盖根为在变化迅速、矛盾充斥的社会中恢复通俗文化的批判分析独树一帜。 本书是本科生的一本有关过去和现在的争论的入门介绍,它也为研究生、研究人员和讲师们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主题。
什么是东方文明?东方文明的极致代表是什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明如何交流如何互动互鉴?本书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宏阔的视野,以充满智慧、激发思考或颇富争议的研究回答了上述问题。本书分七编, 中国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三个节点与历史启示 西方对东方文明的解除了解及其历史观 欧洲启蒙思想的中国进入和中国他者的意义 文明的礼物礼仪与世界历史的思辨 明清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定性与定位 何为东方或何为西方 ,较为全面系统爬梳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本书对西方近年来对于中国崛起的过度夸大和紧张进行溯源;从文明交流的角度,为理解中国的崛起提供一个崭新视角;在中华文明远播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讲课的对象是地理学的本科生,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和事例,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相融合,对文化地理学体系进行了细致而精当的阐述,授人以渔,内容涉及物质文化地理、精神文化地理、文化生态学、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空间、地方与文化、文化景观、新文化地理学等章节,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深刻且简明的文化地理学读本。
吉尔特·霍夫斯坦德教授是国际社会科学刊物索引前百位最常被引用的作者之一,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本书的版于1980年推出,旋即成为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经典著作,其中提出的理论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次引进的是第二版。作者通过在五个文化维度上的对比和研究提出,人们的“心智程序”形成于童年,受到家庭影响,并在各种组织体制中得到强化。在第二版中,作者引入大量全新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存在于50多个现代国家及其国民之间的思维和社会行为上的异同,将探索价值观上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扩大到了探索行为、体制和组织领域中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提升了本书的跨学科影响力。
本书是陈寅格集,主要内容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详细的内容。
在驳杂纷呈的殖民文化图景当中,不同的学者对殖民关系的性质,殖民关系的涵盖面,以致解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都是有很不相同的展开,本书在理论挪用和经验借鉴的层面上,只能算是一个投石问路式的开始……
本书是2013年-2019年七年时间,作者对自己思想记录的365条微语。是作者真实的经历与感悟的记录,是一本关于觉悟生命智慧的碎片集,围绕生命智慧展开,内容包罗万象,越到后期作者的思想越深刻,越有深度,见仁见智。
对《西游记》的阐释自古繁夥,然而囿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论者立场的偏颇,所论多显穿凿、僵化。 竺洪波著的《西游释考录》一书引入阐释学等“他者性”现代西方视阈,借用“文学―文化”跨学科研究方法,贯穿古今,融会中西,从传统文化释真、现代意识烛照、美学本体探寻、学术史论抉微等四个维度对《西游记》作多方位、深层次“价值阅读”和客观、合理的文化阐释,以实现《西游记》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与文学史论定。 同时对《西游记》作者、成书、版本等学科基础问题,以及“玄奘西游故事缘何很终演变为神话小说”“《西游记》为什么被清代道教徒攘夺”“究在何处”“唐僧所取经书果为何物”一类学术命题及其史实作必要的辨析。 故本编所述,虽以阐释为主,而时有考辨,史论并举,释考相间。
在《文化的进化》中,作者凯特·迪斯汀提出了一种文化进化的理论,并表明了它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按照迪斯汀的观点,人类分享信息的渠道不仅有口语和手势语等自然语言,也有人工语言,即文字和乐谱等人类自身创造的媒介。所有这些语言均使人类能够接收和传递文化信息资源中的各种变异,并为文化的进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机制。人类的这种元表征能力——对自身思维的思考——加速了文化的进化,因为它可以使文化信息从各种具体语言的概念约束中解脱出来。 迪斯汀运用了本书中所概述的文化进化理论,并将其与经济学、语言学和发展生物学等学科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她对人类文化复杂性和多样性独到的理解视角。
此书所收各文的作者均为国际学者,是近年来活跃在西方学术舞台上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书中的论文涉及到公共领域、现代性和全球化等问题,它们不仅是从西方社会历史现实中提出的基本问题,其理论的启发性和有效性不仅囿于西方社会,对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借鉴和研究意义。
本书选编了我近十年间发表的部分文章。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在英国牛津留学,受到那里的学术思潮特别是牛津语义分析哲学的影响。牛津的哲学氛围十分注重概念的准确性。牛津学者认为,对关键词和核心概念的清洗和准确定义是历史研究的必要的一步。语义分析哲学或逻辑实证主义是盎格鲁 撒克逊经验论哲学在当代发展的形式。l6世纪起,培根的归纳法就强调认识必须建立在对经验材料的归纳上。当代牛津学派的历史认识论认为历史著述归根结底是对文本的分析和重构,因此概念作为分析的视角和历史话语(叙述)的词,它的性质和准确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历史著述的质量。的确,概念的混淆不清和分析推理缺乏深度和逻辑严密性常是导致我们许多研究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郎克强调历史著述必须依据原始档案文献,然而,一篇研
自从尼采和福柯以后,身体日渐成为当代理论的一个焦点,成为刻写历史痕迹的一个媒介,文化、权力、政治在这里展开了歧异的纷争。而身体不仅仅是被动的刻写机器,它有时成为一股积极主动的爆发性力量。这种两重性使身体和包围它的社会语境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本书收集的论文从各个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德勒兹、鲍德里亚、齐泽克、朱迪丝、巴特勒等人的论述中重新打开了身体的秘密。而且,福柯的论述或隐或现地几乎贯穿在每一篇论文中。
本书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树立文化营销理念,通过文化定位、文化互动、文化共鸣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提高营销效果,实现企业、消费者、社会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