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反映的就是士族文化逐渐为大众社会所接受的历史趋势,它构成了中古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中古士族及其礼法文化我们需要重审视!显然,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庞大的历史课题,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个案与总体相结合,对中古士族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应该说也属于这种研究的一部分。本书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山东崔氏士族的历史表现和历史地位。本书作者夏炎,出身于书香门第,勤奋好学,酷爱历史学科。他花了五年多的时间爬梳资料,潜心研究这个题目,终于成书。书中对于清河崔氏谱系的钩沉索隐,以及对其家传文化的深入探讨,都取得了灼热可观的成绩,丰富了人们对中古士族的认识。
本书主要研究了从汉到唐士风与文风的关系,从士风演变的历史背景中揭示各阶段文学风尚与文学观念变化的原因。全书五个部分,序论通过分析现代学术史上一场争论,反思了文学史研究中古今融合及古代文学史研究现代化的问题;章分析了汉武朝士风转变对文人心态的影响,并着重通过简帛文本的特点说明了其时士人学风与文风的关系;第二章以江左士风为背景,分析以玄学为核心的名士文化与偏重儒家意识的寒士文化关系及在当时文论中的表现。第三章以魏晋名士文化传统在初盛唐的沿续与变化为背景,说明盛唐文学特点,解析构成盛唐之音的文化因素;第四章以儒士文化群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活动为中心,说明儒士精神对文学发展的作用。第五章以中唐儒学复兴为背景分析中晚唐文风,其中又侧重于从学风的变化上论述唐诗走向宋诗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的附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苏州园林为何偏爱桂花,竟让梅生妒,使菊含羞?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缘何艳压群芳,贵为“花王”? “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芍药为何更得园林的喜爱? “杏花春雨江南”,旧时诗人所爱的江南杏花,为何不见在园林中栽种? 世人多叹梨花殇,作为观赏植物,“梨花带雨”别有一番风情,梨花承载着怎样的人情?为什么园林里不栽种梨树? 绿衣翠裳,柔美秀异的芭蕉在园林内为何总是被植于墙角? “为情而生,为爱而亡”的紫藤背负着怎样的情意? 当你打开这部书,这些秘密便会呈现在你的眼前,引领你去探索园林花木的奥秘。园林花木不仅支撑起了“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的人间仙境,还担任着文化符号的角色,这丰富了园林花木的意涵,啼红密诉,剪绿深情,春夏秋
2015年,海豚出版社推出了"海豚启蒙丛书"。丛书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宗旨,竭力收纳中国近现代史上文人、学者中思想厚重而又独具特色的佳作。所收录的作品,或穷理尽性,探本溯源,或嬉笑怒骂,妙趣横生,显露出为文者的真性情。 《海豚启蒙丛书第一辑2015》共8本,包括《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右任文存》《史学与世变》《民初名人的爱情》《狂流》《春申旧闻》《春申旧闻续》《春申续闻》,体裁上,包含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内容上,有名人爱情、社会秘辛、菊坛掌故、史学评论等;风格上,或轻松幽默、妙趣横生,或激情澎湃、真情流露。
《中华姓氏通史:杨姓》是一部插图本世纪通史性著作,收录了大量精美插图,涉及了杨姓祖先、人物、郡望、文物、文献、名胜、遗迹等相关内容。该书旨在整理中华姓氏文明,疏通各姓氏之来龙去脉,为广大读者和婚氏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史料考订详实、文献资料丰富的通史。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
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陆走访的旅美作家,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辈作家、学者的交往结缘的机会,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当年她在范用先生的引导下,一一拜访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黄永玉、艾青、钱锺书、杨绛、刘宾雁、李子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处于“夕照余晖”,但都没有拒人千里,而是用相当坦诚、率真的态度直面作者,所谈所论,都极具最后的风采。而与作者“一同度过悲欣交集的80年代、变化巨大的90年代”者,则用他们的热情与温润,给作者留下美好的记忆。宝岛台湾上的殷海光、陈映真,又是作者的文学启蒙者和故友,“那些温煦的记忆”伴随作者“从青年岁月至今”。因此,《半生书缘》以这十二位人物为中心,用题记和图片结构各个时期记述他们的文字。作者整理成书,发现“倏忽已过半生”、“人书俱将老去”,但犹
最近,在《纽约时报》(NewYorkTimes)的人物简介中,詹姆斯·格兰茨(JamesGlanz)评介说:“物理学正朝着‘终极理论’迈进,史蒂文·温柏格也是许是世界上提出这一观点的最有权威的人。所谓‘终极理论’,就是对自然界的粒子和作用力的一种完美的解释,将永远作为所有科学的基本原则。温柏格还是一位有影响的散文作家,其散文能给人以启发和激励……最近他获得了刘易斯·托马斯奖(LewisThomasAward),这是用来奖励最佳地体现出了‘诗人科学家’这样的研究人员的。”理论物理学和对文学、哲学、历史以及科学政策的更深刻的理解是温柏格的主要兴趣所在,本书从杰出的科学家和富有挑战性的作家这两个方面将温柏格全面地展现出来。 这些文章的创作历时15年,其中每一篇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强调必须正视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发现,并强调没有任何迹
无论在中古时代还是在现代中国,物与人都在不断移位,界限被打破,文化被混杂和融合。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游历:头脑中的游历,身体的游历,无论是前往异国他乡,还是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无论是进入佛教的乐园净土,还是游观幽冥。把行旅经验记载下来,使作者得以把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整理为有序的文字,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意义,找到一定的图案和规章。因此,本书的标题《神游》(Visionary Journeys),指的是那些精神之旅:充满了创造性和想象力、以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所作的漫游。 ——田晓菲 南北朝和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与外部世界发生频繁遭遇的时期。异域的冲击与震荡,自我身份的反思与确认,都凝结在时人的行旅文字之中,呈现出文化剧变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