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智永,山阴永欣寺僧,名法极,人称「水禅师」,陈、隋间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初从萧子云学书,后继承祖法,精勤书艺,曾有「退笔冢」和「铁门限」等书坛佳话流传于世。宋代文学家苏轼评其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书家米芾称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相传智永曾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束诸寺。
《传统纹样图典·边饰篇》内容广泛,资料珍贵,品类齐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传统纹样图典·边饰篇》经过作者多年的收集和整理,遴选出千余幅具有哦浓厚装饰韵味的边饰纹样,形式多样,生动传神。该书的特色为资料详实,覆盖面广,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同时以供读者在学习创作时有所参考借鉴,对平面设计者、美术爱好者有着相当的参考学习价值。
《闻声知道(古琴文化读本)》以已具有汉语基础(汉语水平达到HSK4级)的外国学习者和读者为主要对象,以普及古琴知识、介绍古琴文化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古琴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特质及相关文化观念的阐释,帮助学习者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提高其汉语阅读能力。《闻声知道(古琴文化读本)》内容包括正文和附录(词汇索引表)两部分,另附古琴曲欣赏数字化资源。正文的每一章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个模块。基本内容主要是介绍古琴知识和古琴文化,并对关键文化词语(包括专有名词)加以注释。拓展内容包括故事会、琴曲欣赏和拓展活动。故事会讲述与古琴文化或琴曲背景相关的故事;琴曲欣赏选取经典琴曲,介绍其演奏方法和背景知识;拓展活动主要考察学习者对古琴知识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发散与思考。
灯彩是全国普遍流行的节令风物,亦称花灯,与一般照明用的灯具存在着差异,但界定标准并不明显,不少灯具也具备观赏与装饰的功能;而灯彩也与灯具一样具有照明的功能。《中华灯彩》所说的中华灯彩,则侧重于观赏性能、娱乐性能更鲜明的花灯。
这是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教学的。作者善于利用自身丰富的田野作业经验,对一个个艺术民俗个案进行了出色的解析,鞭辟入里,辞采并茂,很具有可读性,非常有利于教学之用,这在许多高校艺术理胜其情、大而无当的总体状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发扬的亮点。
“香之为用从上古”,香料被人类使用的记载始于三千年前。历代文人骚客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创作将香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香”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精粹中的翘楚。《香谱》共四卷,内容包括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记载香料源流、工艺,香文化发展的浩博之作,呈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中国传世名帖精赏·魏晋唐小楷集》精选我国魏、晋、唐书法名家传世精品小楷编撰成辑,包括三国钟繇作品《荐季直表》和《墓田丙舍帖》;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和《东方朔画赞》;唐朝虞世南的《破邪论序》;唐朝褚遂良《灵宝度人经》;唐朝颜真卿的《麻姑仙壇记》。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长北著)主要内容:这是一本写给爱美、爱艺术、爱人生、爱中华的人看的书,一本有情有理有趣而非死板说教的书,一本凝聚文化而非稀释文化的书。本书根据长北教授在东南大学《精品人文选修课程》所作的系列演讲录音整理而成。长北教授的演讲,哲理中寓情趣,激情中富美感。她以现代人的文化批判眼光,对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阐述和理论的提升,以寄望学子追求重情、爱美、身心自由、道德提升、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对中华文化传统加以吐故纳新的重铸与提升。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很早,也是很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目前,这条大运河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沿着历史的脉络,介绍了大运河的始建、历史演进,并讲述了与大运河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
《传统纹样图典·瑞兽篇》内容广泛,资料珍贵,品类齐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传统纹样图典·瑞兽篇》经过作者多年的收集整理分类,对中国文化中形形色色的瑞兽图案作了介绍,极尽争妍之态,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人们往往对瑞兽寄予美好的心愿,它们被赋予吉祥、幸福的寓意,且被广泛应用于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领域,至今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对于工艺美术设计者、传统艺术设计者、平面设计者和美术爱好者,《传统纹样图典·瑞兽篇》是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唐代,太宗皇帝令购求王羲之书迹,并按类将其联缀成卷,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其中有一卷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被人称为“十七帖”。据唐代张彦远“法书摘录”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炬赫帖也。“十七帖”是王羲之书写的一系列尺牍,均为王羲之晚年书写,其中多数尺牍是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
本书从宗教学、美术学、服饰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探索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文化特征。主要从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代时期、初唐至盛唐时期以及中晚唐至宋元明时期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对佛教造像服饰类型及风格的演变特征展开具体分析。一方面,基于佛教义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庄严”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演进过程的探究,以及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适应性与包容性的深度思考,尝试着厘清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发展的完整路径。结合汉民族服饰艺术风格的影响,较深入地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佛教造像中的衣装饰物在逐渐演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外来艺术形式到中印两种风格的交汇融合,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