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展现的是意大利藏学家图齐的生命和学术,以及他求索西藏心灵的藏学研究活动。图齐不仅是个学养深厚的学者,更是一位融学术研究于性灵陶冶之中的行者。鉴于学界对图齐了解的有限性,于是将介绍图齐生平和学术活动的相关文章汇集成册并译为中文出版,以飧同好之举。
内容简介: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卷分为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等章节,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徽州版画、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明清徽州文化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历程,对徽州文化产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内涵和基本特征、阶段性演变及其原因、传播与影响、徽州文化与徽州社会、徽州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其发展规律,并由此观照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状况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通过对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台湾省编译馆、台湾文化协进会功能的探讨,再现了战后初期台湾去日本殖民化和再中国化以及台湾新文化体制建构的历史;同时,论述了鲁迅思想传播与台湾文化重建的关系,探讨了台湾光复后台湾本地知识分子在面临文化转型时如何自处的问题。
《无锡地区家谱知见目录》一书以无锡市图书馆公藏的家谱为主体,兼及无锡地区(包括江阴、宜兴)其他公藏单位的家谱、无锡地区民间私家收藏的家谱等,约一千多条条目。全书共分二部分,上部分是无锡地区名人家谱提要,下半部是目录。
本书是对镇江璀璨文化历史的全景式扫描
胡时滨、舒育玲编著的《屏山徽州风水村》着力黟县屏山村“小桥流水古村、人杰地灵屏山”的特色,对环境、山水、历史、徽派建筑代表祠堂和民居、名人、特产、传说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屏山村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之间,唐宋时称长宁里;后因村北屏风山妆如屏风,得名为屏山村。该村以舒姓聚族而居,舒姓是伏羲九世孙叔子的后裔,唐末庐江迁居长宁里,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屏风山阳之水与吉阳山阴之水汇合,蜿蜒贯村而过;村头水口的长宁湖积水聚财,与红庙、华佗井等古迹阴阳调和,平静长宁,中国古代风水学说在这里有典型体现。村内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七座祠堂,其中舒庆余堂是中国皖南少见的明代宗族祠堂。该村存有明清民居两百余幢,书中对此亦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在深入挖掘广州大典历史文献和对考古成果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从秦朝到清末广州占代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的作用。并从城市的交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城市防灾、改造城市环境、军事防御等方面阐述了广州古城水系的功用,揭示了古城水系对广州长盛不衰的影响。《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可供从事建筑史研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昔日的照片,那是历史凝固的瞬间,是岁月遗留的请柬,邀我们去会晤消逝了的昨天;那是如烟往事的重见,那是依稀梦境的再现,那是发生过一切的真实记录,那是历史悬疑的准确答案。我们寻得许多哈尔滨的陈年旧影,以回顾这座城市遥远的从前,藉以跨越历史长河,冲破时空局限,领略其旧时风采,重睹她往昔容颜。它是一部形象的地方史志,向人们展现一幅老哈尔滨的历史风情画卷。
懂得上海人性格的人们应该知道,上海人的家居生活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一是上海人很少会把客人请回家,二是上海人居住的地方从外表看灰头土脸毫不起眼,室内布置却往往极为舒适整洁,甚至富丽堂皇。 室内空间是上海人家和上海城市性格的内在秘密,事实上没有一个中国城市像上海这样对此人的空间有着如此强烈的关怀,有时甚至达到神经过敏的程度,上海市民将家居空间看作是自我的最小边界并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才养成了上海人谨小慎微和严格遵循游戏规则的性格。 本书通过摄影角度,呈现了一个个上海家庭的生活侧影,浓缩了一个个上海家庭的喜怒哀乐。 本书是胡杨的一部摄影作品。必须把胡杨的摄影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够领会《上海人家》专题这一庞大计划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由一幅幅单独的图片构成的《上
牛河梁大遗址整体处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交界地带,是上古时期红山文化的核心区。本书将红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借助《山海经》等传世文献,结合天文、地理、民俗以及出土文物等方面的资料,在中国传统科学和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阐述牛河梁大遗址的重要意义。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本书记录了主编衣学领从事苏州园林工作16年,主持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工作近十年来在苏州园林绿化领导体制机制上的坚守与创新;在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群体性的保护与修复;在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在风景名胜区的科学性规划建设和管理;在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度研究挖掘和传播;在苏州园林同世界同行的广泛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它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誉,有的则被称为“苏州经验”。
《张村(宗祠圣地·状元故里)》对张村古村落的研究围绕着“村落人口、生产资料所有制、集体经济、农户经济、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等内容,以宗族族谱和先前研究成果为参照,系统梳理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的起点、历史线条、规律和经验,研究当前村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力求通过对张村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布局结构、传统建筑、土地制度、经济活动,社会文化制度的考察分析,提出张村古村落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措施,达到有序地、健康地保护和开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地、和谐地发展的目的。希望本书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张村古村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