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包括彝、白、哈尼、傣、纳西5个民族的文学史,及傈僳、拉祜、佤、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独龙11个民族的文学简史,共16种文学史(简史)。这套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组成部分,列为“*”、“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负责完成。云南各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有自己文学发展的历史。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清理各民族的文学遗产,揭示其固有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学,对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进民族团结,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上述任务下达我所后,我们即将其作为头等重要的科研任务,很快组成了16个课题组,开始研究工作
《东莞学人文丛:黎田集》内容涵盖:岭南艺术瑰宝·粤乐、岭南艺术瑰宝·粤曲、岭南艺术瑰宝·粤曲名伶小明星、论文精选等几部分的内容。《黎田集(东莞学人文丛)》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论著,可供读者参考。
发愿文是一种佛事应用文,主要内容是依次表达发愿者的愿心。敦煌发愿文文献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最明显的特征:1.直接性。发愿文是当事人主观心愿与认识的的展露。它没有经过当时文人的过滤与转述,反映的内容是当时民众信仰与思想的真实写照。透过它们,唐宋时期民众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为我们提供了领略该历史时期民众心灵世界风貌的一个“窗口”。2.发愿者与发愿对象的广泛性。发愿文涉及的人物上至吐蕃赞普、王臣,下到普通百姓,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具有明显的广泛性。不过,从藏文发愿文来看,普通百姓之名不见于文献之中,常以××吾辈之句一言而概之。3.内容的丰富性。从我们能接触到的藏文发愿文文献来看,一篇完整的发愿文短则几百字,长则洋洋数千字,其所包含的信息比造像记、写经题记、供养人题记等具有同样性质
《泸沽湖摩梭家园文化书系·泸沽湖:摩梭母系社会》书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它以摩梭人和摩梭文化为主,运用全新的手法展示了泸沽湖摩梭母系社会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作为“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的传奇。
《中国文化世家:江右卷》讲述对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在家学传承上有典型表现的那些家族,内容由总序(前言)、卷分论、正文三部分组成,世家条目包括人物生平、文化成就、家学传承的事例、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等内容,本卷述及陶侃、朱熹、黄庭坚等世家。
本书以陕西、甘肃(即所谓关、陇)地区为主,旁及宁夏、表海、新疆五省区;以商代、西周、春秋、战国与秦代的赢秦文明为主,旁及五省区的旧石器、新石器诸文化和商周时期诸青铜文化;系统、概要地叙述了这五省区旧石器、新石器、青铜诸文化(新疆地区含铁器时代文化)的现、类型、分布、分期和研究情况;比较系统、全面地叙述了赢秦文明即秦文化自古史传说时期的今山东地区、经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代,至陕、甘地区的发生、发展、传布、迁徒过程,叙述了有关秦文化诸考古发现的分布、类型、分期、演化和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及各种不同意见。凡是作者认为可以裁断和可以发表学术见解的地方,都尽可能作出了裁断和充分发表了个人的学术见解。本书既是了解上述诸考古文化发现、研究基本状况的入门图书,也是作者个人研究上述诸文化、
《千年古韵蔚州城》是关于蔚县(蔚州古城)历史、文化、古建、民俗等方面研究的综合性著作,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蔚州城是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城市,为当时燕云十六州之一,古城本身保存较好,古韵犹存。作为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商埠和军事重镇,蔚州城这片历经沧桑的沃土形成其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孕育出瑰丽多彩的艺术,培育出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文人武将,涵养了绵延千载的灿烂文明,堪称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千年古韵蔚州城》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民俗学、博物馆学等相关领域的人员阅读、参考。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吴功华编著的《桐城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我国本从地域文化学角度系统研究桐城文化的专著。由于桐城文派的巨大光环,遂使桐城文化研究出现了“灯下黑”的现象,即专家、学者过去大量精力是对桐城派的研究,专著及论文较多,以致让很多人误以为“桐城派”即“桐城文化”。本书试图突破传统研究中的局限,运用文化学及地域文化学的理论,对桐城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充分运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桐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书中的不少学术观点系作者次提出。期望《桐城地域文化研究》的出版与传播,对桐城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特别是对桐城文化的深入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东江历史文化初探》包括了“东江文化”名称之辨、东江文化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特征的主要来源、从“杂合”文化现象中梳理出东江文化的基本内涵、简论东江文化的源流和特征、“首届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85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东江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专题、简论大革命时期东江农民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辛亥革命在惠州——惠州成为辛亥广东光复首义之区简述等。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藏文文本符号的论著,涉及藏文的字符性质、结构特征、应用属性等诸多领域,所以该书的副标题是“字母、读音、编码、字频、排序、图形、拉丁字母转写规则研究”。换句话说,研究藏文字符必须研究字符的字频、编码、排序、转写等各种应用领域的属性。这样的研究著作可以视为一部藏文字符知识的完整指南,具有极高的实用工具价值。
本书从满足社会大众对徽州文化了解的需要出发,包括徽州常识、徽州商帮、徽州宗族、徽州古村落和古建筑、徽州科学技术、徽州文学与艺术、徽州历代名人七个单元。本书既是一本科普读物,又是文史资料,作者将长期从事徽州文化调查研究的积累贯穿在全书的写作中,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每一篇章之后都附有精彩的插图,图文并茂,是一本关于徽州文化的普及性精品读物,适合中学生以及对徽州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对于原先对徽州文化了解不多的读者来说,帮助尤其大。
本书为“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分为七大章,具体包括: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中原出土彝文刻符;汉籍中有彝语;楚庄蹯“王滇”与彝族滇壬笃慕;彝根楚技;“元谋人”横跨东西两半球;“道、天、地、人”。全书对彝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论述。
《闽文化与武夷山》内容包括武夷山历史景观意象研究、刍论守护摩岩石刻汉字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武夷山古迹追踪、世界遗产·价值理念·保护准则与法规、白玉蟾与修道思想管窥、白玉蟾与武夷道友交游析略、白玉蟾诗文和武夷山初探、武夷山宗教规范刍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武夷山扣冰古佛及其禅法思想、山水非迥然品味人生禅、也曾淡然心地空、宋代理学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移植与嬗变:武夷山妈祖信仰考察、浅谈闽越文化的历史渊源、崇安城村古城的城市发展情况、图中之史: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自强之路、武夷山的茶禅文化、僧·俗·茶、充分利用珍惜资源,促进武夷经济发展、武夷山之传说圈及其旅游开发、从下梅看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问题、武夷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