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观念通诠》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分上、中、下三卷,以中国文化观念为主线,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思想观念的缘起、发展脉络、代表人物、核心思想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分为天道:本与易,天人:使命与信仰,人伦:社会结构,为政:致太平,修身:道德修养,问学:通经致用,生息:人物与风采七个部分,其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政治理想、道德规范、学术品格、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对于了解乃至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梳理和介绍了西方学者百余年来对中华文明以外的其他主要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他山之石。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奏响的文明交响曲中的一部分。因此,考察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时,不能不兼顾其他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和早期发展,也不能不借鉴西方学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包括西亚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欧洲的爱琴文明以及小亚细亚的古代安纳托利亚文明(包括哈梯文明、赫梯文明和胡里特文明)。这是我国目前为止一部这种类型的专著,兼具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论》是一本亚文化研究著作。“御宅族”是日本当代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与当代的网络、娱乐等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御宅族"的影响波及世界,在我们关注世界上"御宅族"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对产生这种文化的大本营——日本——有所了解,大塚英志的这部书以"御宅"为中心,通过对一系列相关文化现象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认知日本当代社会文化发生、发展的动因。
荀勖笛律蕴藏着丰富的音乐学原矿。王子初先生继其师长和前人探矿之足迹,双在学术上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许多年以前,王子初师从黄翔鹏先生而获硕士学位,其硕士论文题目就是荀勖笛律研究。硕士毕业后,他继续该课题的课入研究,查阅、分析并考订了大量历史文献,双作了有关的乐律实验,提出了荀勖笛律是二十二律的可能,在实验基础上得至荀勖笛的校正是径管的设想。
收入《互动与转型江南社会文化史论》(作者:徐茂明)的论文共13篇,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是关于江南区域的空间变迁、文化特征和历史分期的宏观思考,第二是关于六朝时期江南文化转型的探讨,第三是关于明清以来江南士绅、家族、妖术恐慌等社会文化史的分析。所有这些文章,基本贯穿着这样的思考线索,即在长时段的视野中研究江南社会文化史的区域互动与社会转型。这种区域互动既有早期的南北互动,也有明清以来江南与徽州的东西互动、近代以来的中外文化互动;而社会转型则主要集中于六朝时期和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区域互动与社会转型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也是考察江南区域社会变迁的重要路径。
“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生产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丝绸是中国的“瑰宝”,一度以其多彩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和的品质成为传播东方文明的使者。 《丝绸文化100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向读者详细展示了中国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全书共有问题108个,包含丝绸发展历史、蚕桑养殖技术、丝绸制作技术、丝绸礼仪制度、丝绸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内容广泛,讲解详明,堪称中国丝绸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
广东飘色是岭南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融汇了戏剧、绘画、杂技、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利用力学原理,巧妙地将人物固定在展台上进行巡游表演,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书详细介绍了广东飘色的特征、组成、存在形式、分布区域、价值和功能,对其生存现状作了客观的阐述,并分析了广东飘色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指出,抢救和保护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 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 。另一方面,他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蒙古族的发展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书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充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的见解。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当代符号学很重要的奠基人。皮尔斯与当代传播学有重要理论渊源,他在符号学体系中对符号传播诸问题的追问,影响了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发轫,并持续启发着当代传播学界对传播本质的探寻。本书试图提炼与再现皮尔斯符号学的传播哲学遗产,厘清皮尔斯符号学与当代传播学思想之间的历史勾连,并用具体研究实例说明它在元媒介时代的强大解释力,为当代传播学理论的纵深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视角。
书稿约25万字,分为八章,分别是“女性的悲剧”“女性喜剧”“性别悲喜剧”“赵清阁”“性别的间离过程”“在困惑中裂变”“历史的性别戏剧表述”等。本书是突破地域的界限,将大陆、、港澳的女性戏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继承了学院派的传统,挖掘被现代文学史、现代戏剧史忽略或者重视不够的中国女剧作家及其作品,并将研究重点放在能体现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女性情绪等话剧作品上。从研究方法上,该书融理论建构、历史叙述、个案研究为一体,借助性别理论、戏剧理论,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戏剧批评相结合,具有的学术价。
本书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